真菌性鼻窦炎的全面解析
1. 真菌球相关情况
真菌球可与细菌形成群落,构成细菌球或混合球。双球指的是真菌球和细菌球在同一鼻窦内共存。混合球在慢性鼻窦炎和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更为常见。即便进行了充分的手术,真菌球仍可能因生物膜而持续存在。一般患者免疫功能正常,但如果免疫功能受损,病情可能会发展为侵袭性。
- 临床特征
- 症状通常包括鼻塞、脓性鼻涕、嗅觉障碍和面部疼痛,与细菌性鼻窦炎相似。双侧真菌球患者会出现如恶臭、严重的黏脓性前后鼻分泌物等症状。10%的患者患侧鼻腔会出现炎性息肉。真菌球可能与黏液囊肿、异物或鼻窦后鼻孔息肉有关。蝶窦内的真菌球会引发局部炎症,导致非特异性头痛,偶尔还会出现同侧视觉症状。
- 影像学表现
- CT扫描中,鼻窦真菌瘤(真菌球)表现为鼻窦内的肿块,伴有鼻窦侵蚀和钙化等特征。MRI的T1和T2加权扫描中,真菌球呈低信号,这是因为真菌瘤的游离水含量相对较低。在侵袭性疾病中,急性阶段CT扫描可能难以发现特征性表现,非增强CT可能显示黏膜低密度和鼻窦外脂肪条索影,但这些特征不具诊断特异性,需结合临床情况判断。CT有助于评估骨质受累情况,若出现局部骨质破坏,可能提示颅内和眶内扩散。MRI更易发现病变超出黏膜的扩散情况,是评估侵袭的首选方法,能更好地显示脂肪条索影和软组织受累情况,常见部位包括眶内、咀嚼肌间隙和翼腭窝,还能帮助识别侵袭性疾病的重要并发症,如脑膜炎、颅内脓肿和海绵窦血栓形成。慢性侵袭性疾病在CT上,鼻窦内可能表现为等密度或高密度,T1和T2加权MRI成像显示低信号强度。
- 治疗
- 无症状患者是否手术存在争议,但手术可明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6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