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工具的选择、实施与行为考量
1. 知识管理概述
知识管理自 20 世纪 90 年代起在企业和学术界得以确立,其成熟过程包含三个阶段:
- 最佳实践:在重要项目启动后总结经验教训。
- 知识共享与协作:在“实践社区”中,同行围绕共同主题分享知识。
- 企业内容管理:运用相关工具对知识进行管理。
在知识管理工具的部署中,需要充分理解利益相关者(如员工和管理层)创造、收集和使用知识的方式,以及组织文化和变革对工具采用的影响。
2. 野中郁次郎的组织知识创造理论
2.1 理论基础
1991 年,野中郁次郎指出组织知识依赖于员工的主观见解、直觉和预感(即隐性知识)。1994 年,他提出知识创造理论,认为组织知识源于隐性(主观)和显性(客观)知识之间的持续动态变化。1995 年,该理论进一步发展为社会化 - 外部化 - 组合 - 内化(SECI)模型。
2.2 知识创造与文化
知识创造是认知、行为和社会互动过程的综合。社会互动是组织推动知识创造的核心,新的组织知识在社交互动和共享文化中蓬勃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提供共享空间和系统,促进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和协作。
2.3 知识管理工具的作用
企业内容管理系统(ECMS)或学习管理系统(LMS)提供的集中空间,可以为组织内的社交互动和协作提供集成平台,支持野中郁次郎所设想的知识创造和文化。
3. 知识管理工具对比
3.1 企业内容管理系统(ECMS)
ECMS 是具有共同架构基础和行业标准的软件,为内容组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52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