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城市的未来:社会、技术与伦理视角
1. 实时跟踪
实时了解事物、服务和公民的位置,是构建自动化城市的重要基石。物联网起源于利用 RFID 标签连接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想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带有电子标签的物体在网络空间中有了“存在”,可以在计算机中被查看。标签物体物理属性的变化,如移动,也能在计算机中被跟踪。随着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应用,物理对象或物理环境的不同属性可以在计算机中得到呈现。
当人、物体和场所通过某种传感形式与互联网“连接”后,它们便在网络空间中有了存在。通过对人、物体和场所的实时跟踪或感知,算法可以在无需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对其物理属性的变化做出反应,从而实现自动化。因此,能够被跟踪的“世界片段”或情况越多,可自动化的任务范围就越广。传感和感知不仅是有效驱动的必要条件,还有助于获取数据以进行预测和主动应对。
在执法领域,公共摄像头和无人机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美国,公共摄像头帮助警方找回被盗车辆、定位嫌疑人。在警方行动中,无人机可以从高空视角提供态势感知,快速扫描犯罪现场、发现野火热点和寻找失踪人员。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伦敦市警察就开始使用公共空间闭路电视摄像头来保障公众安全,并在法庭上提供图像作为证据。向公众告知这些公共安全摄像头的存在,也能起到威慑作用,降低犯罪率。此外,购物中心和各类公私场所也可能会使用摄像头。
然而,对人、物体和场所的跟踪和感知能力也引发了隐私担忧和伦理问题。这不仅涉及通过物联网设备收集的个人数据(如位置数据或设备拍摄的人物照片)的处理,还涉及与个人相关的物体和场所的数据。例如,跟踪属于某人的设备(如车辆或智能设备)、送货机器人和无人机,可能会泄露某人接收包裹的频率等信息,甚至频率的变化也能揭示其行为或行动模式。有时,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85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