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纠缠:从理论到应用的深度探索
1. 贝尔不等式与非定域实在性
在量子世界里,贝尔不等式是一个关键概念。当涉及到纠缠粒子的测量时,存在一个重要的原则——无信号原则。以Alice和Bob为例,无论他们如何尝试,都无法利用纠缠实现超光速通信。比如,Bob在测量后,若不通过受光速限制的经典通信方式(如打电话问Alice),就无法确定自己得到的答案是正确的还是随机的。
贝尔测试表明,自然界并非定域实在的。但究竟是定域性错误、实在性错误,还是两者皆错,仍存在争议。目前对于量子力学有多种解释:
- 哥本哈根解释 :由尼尔斯·玻尔和维尔纳·海森堡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该解释认为量子态是叠加态,测量会使态坍缩。按照这个解释,EPR悖论可以这样理解:量子态在测量前是叠加的,不具有“真实”值,测量瞬间坍缩,且信息不能超光速传播。
- 虫洞理论 :一些物理学家推测,纠缠粒子通过虫洞或爱因斯坦 - 罗森桥相连。这样,纠缠态的坍缩就不会超光速,因为这些桥提供了时空捷径。
- 导波理论(德布罗意 - 玻姆理论或玻姆力学) :该理论中,真实的粒子与引导它的波相互作用,波按照量子力学规律演化。此理论保留了实在性,但放弃了定域性,是一种非定域隐变量理论。
- 多世界解释 :量子态不会坍缩。测量时会创造平行宇宙,每个可能的结果都在一个宇宙中发生,且在每个宇宙中结果都是真实的,这是定域且实在的。
以下是相关概念的对比表格:
| 解释理论 | 定域性 | 实在性 | 特点 |
| ---- | ---- |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4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