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解读
产业结构的基本内涵
“产业结构”这一术语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从国外引入,但目前尚无公认定义,人们在实践中对其理解和解释差异较大:
- 一些学者认为产业结构就是经济结构,是“产业间的比例关系”。
- 部分文章简单将其理解为国民经济中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 还有学者觉得产业结构“基本反映了国民经济中生产不同性质产品、从事不同性质经济活动的各类企业和事业的构成及相互关系”。
- 少数人认为产业结构不仅涵盖第一、二、三产业,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不同要素密集度的生产,以及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企业和公司组织结构等,还包括流通、交换、分配和消费领域的一系列关系和比例。
从核心内容来看,产业结构是国家或区域经济生产系统中部门、产业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包括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这里的“生产部门的部门和产业”主要指物质生产部门,也包括某些非物质生产部门。产业结构如同一个复杂综合体,通过对其不同方面的分析可得到多种结构关系。
三次产业结构
- 克拉克分类法
- 国民经济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是最常用的产业结构类别。该分类法由英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C. G. 克拉克在1940年的《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首次提出,他还总结了伴随经济增长过程的产业结构变化规律,开创了应用经济理论、产业结构理论领域,使三次产业分类广泛普及。1957年,克拉克在该书第三版中修订分类,用“第三产业”取代“服务业”。
- 具体内容为:
- 第一产业:直接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