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欧语中m.acc.sg形式的区域变体研究
1. 数据概述
首先,我们来看看维京时代铭文中阳性宾格单数(m.acc.sg)形式的相关数据。最初的数据未按时间段划分,因为这样会剔除许多仅标注为“V”(维京时代)而无更精确日期的铭文。我们先查看所有维京时代铭文的完整数据,再进行筛选。
以下是不同统计方法下m.acc.sg形式的出现次数:
| 统计方法 | 总数 | 相比原始计数(816)的减少比例 |
| — | — | — |
| 所有出现次数 | 816 | - |
| 去除括号文本后 | 670 | 18% |
| 按不同作者统计(含括号文本) | 628 | 23% |
| 去除括号文本并按不同作者统计 | 510 | 37% |
可以看出,最后一种方法最为严格,剔除的出现次数最多。
接下来,我们对比不同统计方法下各地区的相对频率,以查看数据模式是否因方法而异。结果发现,不同统计方法下的相对频率差异不大,这表明不同的统计方法并未过度针对特定变体。各地区si、sa和a三种主要变体(不包括i或其他变体)的相对频率总结如下:
- 西北欧:a >> si
- 诺尔兰:a >> sa
- 斯韦阿兰:a > sa > si
- 约塔兰:si > a > sa
- 丹麦:si >> a > sa
总体模式清晰:a变体在北欧方言连续体的北部和西部最为常见;si变体在南部和东部最受欢迎;sa变体在任何地区都不是最常见的选择,但在诺尔兰和斯韦阿兰仅次于a变体,在约塔兰和丹麦则是三种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