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古北欧语强化指示词范式的演变研究

古北欧语强化指示词范式的演变研究

1. 强化指示词范式的发展历程

强化指示词范式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西北日耳曼原始语言的最初阶段,一直到维京时代北欧语的最后阶段。外部屈折在原始语言中就已出现,特别是在阴性属格单数和阴性与格单数中,随后扩展到属格复数。

在原始北欧语范式中,存在着许多受地理因素限制的变异点。无词干强化最初出现在原始北欧语西部,然后向东传播到中部原始北欧语,而南部原始北欧语在这一时期几乎没有无词干强化。

在原始北欧语方言中,词中元音省略在范式发展的各个子阶段都起着重要作用。无词干强化词的出现可追溯到词中元音省略之前的时期,例如在Strøm hino和Kjølevik minino中出现的 -o 。词中元音省略时期不仅涉及范式中许多形式的 i - 音变,还在无词干强化形式的双写辅音形成中起到间接作用。词中元音省略之后的时期,出现了新的词干 *þess - ,这标志着向外部形容词屈折(I 型形式)的漫长且有些不规则的泛化过程的开始。

2. 通用北欧语时代的范式特征

通用北欧语时代分为时期 1 和时期 2。在时期 1,梅拉伦谷出现的阳性宾格单数形式 þennsa ,是南部复兴的 si 浪潮与更北部流行的 a 变体相互碰撞的结果。

西部通用北欧语的范式中,无词干强化现象逐渐传播,这也对瑞典的邻近方言区产生了影响。而丹麦的南部通用北欧语范式,在时期 2 结束之前,几乎完全由有词干强化主导,不受无词干强化的影响。

在内部(II 型)与外部(I 型)形式方面,外部屈折首先在北部确立,而南部直到时期 2 结束时,内部屈折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中性主格/宾格复数的 III 型形式在时期 1 就开始从 si 形式发展而来,并在时期 2 继续这一趋势;而阳性主格单数在时期 1 没有 III 型形式的证据,直到时期 2 末期才有零星例证。

3. 南部北欧语有词干强化的复兴

在丹麦等南部北欧地区,有词干强化在千禧年前后出现了复兴。尽管在整个维京时代,si 形式在丹麦范式中一直占主导地位,但有迹象表明,瑞典南部和中部开始重新采用古老的 dem - si 模式。例如,在东约特兰和南曼兰的某些强化指示词中,指示词和有词干强化词之间使用了词边界标记,这表明书写者具有一定的形态意识。此外,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有词干强化还明显扩展到了副词 “ 这里 ” 。

这种 si 的复兴与 a 浪潮的传播相呼应。a 浪潮从西部和北部持续涌入瑞典中部,与南部新复兴的 si 浪潮直接接触,从而在梅拉伦谷产生了 sa 混合形式。

4. 基于方言连续体的分析视角

从北欧方言连续体的角度来看待强化指示词范式是非常有用的。无词干强化的流行程度呈现出一种频谱分布,在西部北欧频率最高,北部北欧次之,南部北欧较低,丹麦几乎没有无词干强化现象。外部屈折作为一种创新,其发展趋势也遵循类似的连续体模式。

在方言区域重叠的地方,如瑞典中部和南部,会出现有趣的发展变化。然而,也不能过分强调范式可以通过相邻方言区的渐进变化来解释。例如,外部屈折在阴性主格/宾格复数 þisar/þisar þessar 中的出现,或中性主格/宾格复数中 þø̄si (II 型)向 þessi (III 型)的统一,可能在不同地区独立且大致同时出现,而无需方言接触。

以下是不同地区强化指示词主要变体的分布情况:
|地区|主要变体|
| ---- | ---- |
|挪威|无词干强化(a 形式)为主|
|瑞典北部|无词干强化较流行|
|瑞典南部|有词干强化(si 形式)更受欢迎|
|丹麦|有词干强化占绝对主导|

mermaid 流程图展示强化指示词范式发展阶段:

graph LR
    A[原始北欧语] --> B[词中元音省略前]
    B --> C[词中元音省略时期]
    C --> D[词中元音省略后]
    D --> E[通用北欧语时期 1]
    E --> F[通用北欧语时期 2]
5. 阳性宾格单数和中性主格/宾格单数的变体分析

在原始北欧语时期,强化指示词中出现了无词干强化这一创新,而西日耳曼语中没有这一现象。在古诺尔斯语中,无词干强化的词内范式分布很明确,但通用北欧语的符文材料显示出很大的多样性,体现了旧的有词干强化词和新的无词干强化词之间的竞争。

主要识别出的阳性宾格单数变体有 si (如 þansi )、a (如 þina )、sa (如 þinsa )和 i (如 þini )形式。相对频率数据表明,无词干强化起源于挪威,然后传播到瑞典北部并在那里流行起来,而有词干强化作为较旧的选择,在丹麦一直保持稳定和主导地位。瑞典呈现出混合特征,南部靠近丹麦的地区有词干强化更受欢迎,而北部则更倾向于无词干强化。

sa 形式在 10 世纪的梅拉伦谷作为两种高声望变体的混合形式出现。一些铭文证据,如韦林格石,为 sa 作为一种创新提供了支持,它可能最初是一种非正式元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获得了更高的声望。

有词干强化形式在维京时代得以持续存在,一方面可能是受到强大的丹麦的影响,另一方面,si 形式更为保守或古老,从一般的拉波夫语言学观点来看,在斯堪的纳维亚的许多地区,有词干强化被认为更 “ 正确 ” 。i 变体由于数据不足,其地位不太明确,但可以假设它也有类似的混合起源,以西约特兰为假设的中心。

6. 内部屈折到外部屈折的演变

强化指示词历史的一个主要趋势是外部屈折在范式中的传播,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这反映了当时北欧方言连续体的细微差别。

西北欧从早期就开始在整个范式中推广外部屈折。总体而言,外部屈折的传播反映了一个方言连续体,西北欧处于一端,南东北欧处于另一端,瑞典和约特兰的特征介于这两个极端之间。在约特兰内部,西约特兰遵循丹麦模式,而东部省份(特别是东约特兰)则受到瑞典的强烈影响。在东北欧,外部屈折的传播较慢,北部比南部更倾向于采用它。从地理角度看,随着向南移动,外部屈折的使用逐渐减少。

以下是不同地区外部屈折的发展趋势:
|地区|外部屈折发展情况|
| ---- | ---- |
|西北欧|早期全面推广|
|瑞典和约特兰|特征介于两端之间|
|东北欧北部|较易采用|
|东北欧南部|采用较慢|

mermaid 流程图展示外部屈折传播趋势:

graph LR
    A[西北欧] --> B[瑞典和约特兰]
    B --> C[东北欧北部]
    C --> D[东北欧南部]
7. 词源和重构考量

通过对精细的区域变异的研究,揭示了各种词源问题。相对频率数据表明,挪威是无词干强化的起源地,这与该强化词等同于早期原始北欧语形式中附加的词素的观点一致。研究结果还表明,sa 变体最好被分析为强化词 -si 和 -a 的混合,这否定了 -sa 中的 -a 是弱词尾的假设,也反驳了 -sa 是从有词干强化向无词干强化转变的必要过渡阶段的观点。

此外,有观点认为有词干强化词 * -si 在原始北欧语的某个早期阶段被重新强调并延长为 * -sī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古诺尔斯语 þe - ssi 中词尾 -i 的保留得到证明。Johnsen 提出的原始北欧语 ī 在开放的中间音节中被删除的观点,使我们能够直接从原始北欧语 þa.sī.rōr 、 þa.sī.rē 和 þa.sī.rōn 推导出古诺尔斯语阴性属格单数 þessar 、阴性与格单数 þessi 和属格复数 þessa 中的双写辅音。通过假设这些形式中的外部屈折,可以解释词干 þess - 中的 s - 双写,而无需借助其他中间因素,并且有西日耳曼语的比较证据表明,外部屈折在这些形式中很早就开始扎根。从这里开始,新的词干 þess - 可以很容易地推广到强化指示词范式的其他形式中。

以下是部分地区不同时期强化指示词的具体例证列表(以阳性宾格单数为例):
|地区|时期|例证|
| ---- | ---- | ---- |
|丹麦|维京时代|DR 1(SI)、DR 40(SI)等|
|瑞典(东约特兰)|维京时代|Ög 9(SA)、Ög 10(SA)等|
|瑞典(乌普萨拉)|维京时代|U 19(SA)、U 22(A)等|

8. 强化指示词的词形变体分布

强化指示词在不同地区和时期呈现出丰富的词形变体。以下是对不同性别、格和数的强化指示词变体分布的详细分析:

性别/格/数 地区 主要变体
阳性宾格单数 丹麦 SI 形式为主,如 DR 1(SI)、DR 40(SI)等,后期有少量 A、SA 形式
瑞典(东约特兰) SA、A 形式较多,如 Ög 9(SA)、Ög 11(A)等
瑞典(乌普萨拉) A、SA 形式常见,如 U 19(SA)、U 22(A)等
中性主格/宾格复数 丹麦 SI 形式为主,如 DR 4(SI)、DR 36(SSI)等
瑞典(斯莫兰) SSI 形式较多,如 Sm 32(SSI)、Sm 35(SSI)等
阴性主格/宾格复数 丹麦 SI 形式为主,如 DR 26(SI)、DR 99(SI)等
瑞典(索德曼兰) SSAR、SI 形式都有,如 Sö 40(SI)、Sö 210(SSAR)等
阴性宾格单数 丹麦 SI 形式为主,如 DR 229(SI)、DR 230(SI)等
瑞典(约塔兰) SI 形式常见,如 Ög 10(SI)、Ög 45(SI)等
阳性宾格复数 丹麦 SI 形式为主,如 DR 143(SI)、DR 237(SI)等
瑞典(乌普萨拉) SSA 形式较多,如 U 72(SSA)、U 127(SSA)等
中性主格/宾格单数 丹麦 A、SI 形式都有,如 DR 348(A)、DR 383(SI)等
瑞典(东约特兰) A 形式为主,如 Ög 75(A)、Ög 94(A)等
阳性主格单数 丹麦 SI 形式为主,如 DR 37(SI)、DR 192(SI)等
瑞典(索德曼兰) SI 形式常见,如 Sö 137(SI)、Sö 340([SI])等

mermaid 流程图展示不同地区阳性宾格单数变体的传播关系:

graph LR
    A[挪威(A 形式起源)] --> B[瑞典北部(A 形式传播)]
    B --> C[瑞典中部(A、SA、SI 混合)]
    C --> D[瑞典南部(SI 形式为主)]
    E[丹麦(SI 形式主导)]
    C <--> E
9. 不同时期强化指示词的发展变化

在维京时代和中世纪,强化指示词的形式和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9.1 维京时代
  • 阳性宾格单数 :丹麦以 SI 形式为主,瑞典不同地区呈现出 A、SA、SI 等多种形式的分布,反映了不同方言的影响和交流。
  • 中性主格/宾格复数 :丹麦和瑞典部分地区以 SI 形式为主,体现了一定的一致性。
  • 阴性主格/宾格复数 :SI 形式在丹麦和瑞典都较为常见,但瑞典部分地区也有 SSAR 等形式。
9.2 中世纪
  • 阳性宾格单数 :更多地区出现 A 形式,说明无词干强化的影响在扩大。
  • 中性主格/宾格单数 :A 形式在多个地区占据主导,反映了外部屈折的进一步传播。
  • 阴性宾格单数 :SSA 形式在一些地区增多,显示出词形的演变。

以下是不同时期阳性宾格单数主要变体的频率变化表格:

时期 丹麦 瑞典(北部) 瑞典(南部)
维京时代 SI 形式高频率 A 形式逐渐增加 SI 形式为主
中世纪 A 形式开始出现并增加 A 形式主导 A 形式增多,SI 形式减少
10. 强化指示词演变的影响因素

强化指示词的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地理因素 :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方言接触情况,导致了强化指示词形式的差异。例如,挪威是无词干强化的起源地,其影响逐渐向瑞典传播;而丹麦由于地理位置相对独立,有词干强化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 社会因素 :社会地位和声望可能影响了某些形式的传播。如 sa 形式在梅拉伦谷作为高声望变体的混合形式出现,并逐渐获得更高的声望。
  • 语言内部演变 :词中元音省略、词干的变化等语言内部的演变过程,推动了强化指示词从内部屈折向外部屈折的转变。

mermaid 流程图展示强化指示词演变的影响因素关系:

graph LR
    A[地理因素] --> B[强化指示词演变]
    C[社会因素] --> B
    D[语言内部演变] --> B
11. 强化指示词研究的意义

对强化指示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语言历史研究 :通过对强化指示词的演变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北欧语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揭示语言演变的规律和机制。
  • 方言学研究 :不同地区强化指示词形式的差异,为方言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有助于描绘北欧方言连续体的特征和演变。
  • 文化研究 :强化指示词的演变与社会、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研究它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结构、文化交流等情况。

综上所述,强化指示词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北欧语言和文化的发展历程。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 博主筛选后可见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