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社会性视角下的人类、机器人与性别认知
1. 超社会性人类的独特之处
人类具有超社会性,这体现在我们获取和学习感知世界的多样性上。与一些机器人(如 Jibo)不同,人类能够在集体活动中形成有意义的活动。例如,孩子们在画机器人时,会互相启发,借鉴彼此的想法。他们会好奇其他孩子让机器人做什么,并且常常在相邻而坐时画出相同的主题,如机器人装饰圣诞树或钓鱼机器人。
人类是唯一能够在特定群体中形成具有共享意向性的多样化集体的动物。这种共享意向性使得人类能够参与具有共同目标和意图的协作活动,这不仅需要强大的意图解读和文化学习能力,还需要独特的动机来与他人分享心理状态以及独特的认知表征形式。
以下是人类与其他动物在集体性方面的对比:
| 类别 | 集体性特点 |
| ---- | ---- |
| 人类 | 形成文化多样的集体,具有共享意向性,能在集体活动中形成有意义的活动 |
| 其他动物 | 虽有集体特征,但无法形成文化多样的集体,缺乏共享意向性 |
从生物学角度看,人类的认知能力源于灵长类认知,但人类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与社会群体成员共同创造人工制品和实践的认知工具和动机,这些人工制品和实践又影响着人类及其后代与世界的认知互动。
2. 材料与人类认知的关系
材料对于人类成为人类的意义不仅在于生物学层面,还包括集体概念形成的能力。如果一个孩子在没有人类同伴陪伴的情况下在岛上长大,即使存活到成年,其认知能力也不会与类人猿有太大差异。人类的感知虽然可能与其他动物一样直接,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文化概念的形成实现了集体共享。
从人类最初使用的石制手斧到现代的扫描仪、石油钻井平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53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