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技术评估与国际标准的契合:MPT与ICF、GATE的协同发展
1. 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起,人们逐渐意识到,若在选择辅助技术(AT)时不考虑用户的个人因素、历史背景(个性)以及使用环境,仅依靠技术本身难以满足残疾人士的需求。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出发,辅助技术应适配独特的个体,而非让个体去适应技术的特性。
MPT模型包含环境、个人和技术三个维度,强调AT用户的体验和意见是评估AT效果的基础。该模型的多维互动理念,预示了从1980年的ICIDH到2001年的ICF这一范式转变,即从线性、单向和因果的人类功能模型,转向关注个体功能的潜力、表现和参与特定生活情境的ICF模型。
当ICF成为全球标准化语言来描述个体功能和残疾时,MPT模型的使用者找到了共同点,因为ICF的情境构建与MPT框架相契合,为进一步证实其优势和科学严谨性提供了国际权威框架。MPT模型认为,健康决定因素(如疾病、损伤和衰老相关的损伤)和环境决定因素(包括AT)共同塑造了技术采用、接受、满意度和效益等体验。
MPT一直紧跟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残疾概念化、测量和政策制定方面的重要发展,包括ICF、《世界残疾报告》《残疾行动计划》、GATE倡议、《世界老龄化与健康报告》以及《全球辅助技术报告》等。MPT不仅认识到这些文件的重要性,还强调了WHO辅助技术方案的核心要素,如共享ICF语言、人 - 环境匹配模型、多学科评估需求、用户驱动方法、对用户情感和社会维度的认可以及技术使用的生命周期视角。
1.1 辅助技术的定义演变
不同组织和倡议对辅助技术有不同的定义:
- 美国《辅助技术法案》与《世界残疾报告》 :将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4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