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理论与人工智能中的幽默实现
1. 幽默语义理论的发展
幽默理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其发展可追溯到柏拉图时代。现代的本体语义幽默理论(OSTH)是早期语义脚本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强调语言语义在笑话机制中的首要地位,将从脚本到语言模型等一般言语理论的各个方面,融入到一个以精心设计的词汇及其意义本体为核心的文本解释模型中。例如,通过对Marsh的独子笑话中的想法进行分析,语义理论如OSTH的任务就是明确这些想法如何适应于明确的、框架式的结构,并提供一种从词汇映射到这些结构的程序方法。
不过,对于用统计数据处理完全取代像这样的符号结构,Raskin持悲观态度,他将旧派语义学的被取代称为人工智能的“统计寒冬”。但本体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能够围绕意义的共同表示统一不同的观点,因此本书中探讨的统计模型仍可在包含OSTH的广泛幽默研究方法中发挥作用。
2. 基于“违规”的幽默理论
不同的幽默理论家有不同的研究侧重点。以“不协调”的概念为例,如果一种情况违反了道德原则或因果关系原则,我们可能会认为它不协调。但“违规”意味着对某种规则的侵犯,基于违规而非不协调的理论还能在潜在的冲击价值之上增添一丝不赞同的意味。
2.1 N + V理论
Thomas Veatch的N + V理论认为,我们常常会对一种既违规(V)又看似正常(N)的情况发笑。这种观点体现了哈姆雷特的哲学,即“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好坏,只是思考让它如此”。这与亚里士多德最初的观点一致,即我们倾向于嘲笑“某种不痛苦或不具破坏性的缺陷或丑陋”,看到违规并非那么有害时,会有一种解脱感,这也带有一丝解脱理论的影子。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0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