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人工智能:挑战、伦理与应用展望
一、量子计算与量子 AI 的发展现状
目前,IBM、微软、谷歌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都在努力将量子计算引入其云计算平台,量子计算的预期优势似乎即将进入主流。然而,量子硬件的开发以及在量子计算机上运行的算法仍面临诸多技术挑战。
量子计算的物理硬件需要特殊方法来保持量子态的相干性,因为量子态很容易受到干扰。量子计算机中的量子比特(“qubits”)数量有所增加,例如 IBM 的平台上,从 2016 年的 5 个量子比特增加到 2020 年底的 16 个,程序员也能更好地控制量子比特相互作用的拓扑结构。但这远不及自微芯片首次开发以来,计算机工程中以摩尔定律为特征的计算能力指数级增长。近年来,随着晶体管小型化的物理极限临近,这种增长已显示出放缓的迹象,这也导致一些评论员宣称摩尔定律的终结,而另一些人则认为量子计算将是推动其继续发展的下一项技术。不过,硬件设计和开发利用量子态固有并行性的量子算法都面临棘手问题,因此实用的量子计算仍处于推测阶段,而量子人工智能(“量子 AI”)更是如此。
二、量子 AI 的伦理问题
2.1 伦理问题的出现
尽管量子 AI 本质上具有推测性,但关于这项未来技术是否会带来特殊伦理问题的疑问已经开始形成。与任何新技术一样,量子 AI 带来的挑战将是新旧问题的混合。目前关于这一主题的文献强调了连续性,例如,有人认为量子计算不会对实现 AI 与人类之间的价值一致性的方法产生实质性影响,但会引发关于量子 AI 应用的治理和验证的进一步问题。
2.2 理解伦理问题的框架
为了理解量子 AI 中伦理问题的可能连续性和不连续性,我们需要一个思考 AI 伦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