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曼光谱分析用连续激光器:特性、类型与应用
1. 引言
拉曼效应于1928年被发现,但直到1960年激光问世后,它才从实验室中的新奇事物逐渐发展起来。随着高功率单色激光源的出现,拉曼光谱学的研究兴趣迅速增长。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仪器技术的进步显著降低了拉曼数据采集设备的尺寸和复杂性,使得拉曼散射成为适用于在线化学监测的通用分析技术。本文主要探讨连续波(CW)拉曼实验中激发源的选择问题,重点关注非共振条件下的CW激光器和自发拉曼散射。
2. 拉曼光谱仪中重要的激光特性
设计拉曼系统时,激光特性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与激光输出参数有关,如波长、线宽、输出功率、偏振和光束质量;另一类涉及激光系统的物理特性,如尺寸、可靠性和功耗。
2.1 激光波长
拉曼效应基于单色光与分子的振动和转动模式相互作用,产生频率相对于入射光发生偏移的散射光。在拉曼实验中,测量的是相对于激光激发波长的频率偏移,而非绝对波长。原则上,任何激发波长都可用于获取拉曼光谱,但拉曼散射效率与激发频率的四次方成正比,因此短波长的紫外(UV)和可见光激光器更具优势。然而,短波长激光容易激发样品产生比拉曼发射更强的荧光。减少荧光的常用方法是使用近红外(NIR)波长进行激发,NIR光子能量不足以激发样品中的电子态,从而减少荧光背景。但使用NIR激发会导致散射效率降低,且如果拉曼发射移至红外范围过远,检测效率也会下降。
拉曼光谱学中有用的激光激发波长范围从UV(200 nm)到NIR(1100 nm),不同区域有不同类型的CW激光器可供选择,如下表所示:
| 光谱区域 | 可用激光器 |
| ---- | ---- |
| U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