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环境中的文化显著存在:理论与应用探索
文化存在的基础与挑战
在虚拟环境中,文化存在是一个复杂且关键的议题。通过创建不同类型的人工智能(AI.2)并将其置于同一虚拟环境,可引发AI.1与AI.2之间的社交互动。然而,只有当二者对世界形成共同理解(包括希望、梦想和恐惧),并能通过人工制品来解读和分享这种理解时,才会出现新兴的文化能动性和文化存在。
文化存在通过社交主体(创造者和接受者)之间以人工制品为媒介的交流而存在,即便创造者不在场。人工制品传达创造者能动性的能力反映了其解释学丰富性,类似于考古学中的“痕迹”概念。当AI.1能观察和理解这种解释学丰富性时,它是被动的;只有当AI.1的生存受其引导时,才会被激活。
在在线社区中,主动的解释学丰富性是可能的,一定程度的感知社会能动性也是必要的。但在历史情境中,我们处理的是过去共同分享的内容,而非当前共享和参与的内容。完全自由的用户互动会破坏历史真实性,也可能损害暗示过去文化框架的解释学丰富性,而这对于文化存在的感知是必要的。为了唤起历史性的文化学习,这种被动的解释学丰富性是我们应追求的难以捉摸且无形的品质。
虚拟世界中的文化
人们生活在通过日常活动不断塑造和重塑的文化世界中。文化场所通过文化特征识别其居民。我们可以数字化重建建筑形式,但如何重建行为网络或系统仍是难题。目前在线的行为系统主要通过论坛和聊天室实现,除对话外,互动非常有限。25年后,虚拟环境的三维功能仍落后于电脑游戏。
我们拥有数据、多媒体应用和三维模型,但缺乏关于在另一种文化中如何行为的文化“场所”标识。要获得完整的文化存在和解释学丰富性,我们需要将文化体验为一个过程,而非产品。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33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