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穷的算术:集合论中的奥秘探索
在深入探讨集合论的相关内容时,我们有必要先停下来思考一些重要结果的意义。当我们意识到选择集合论公理并没有一种标准的方式,而只是在尝试收集一些合理且有望一致的公理时,那些关于基数的定理的重要性就变得有些可疑了。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先接受那些符合我们直觉来确定基数的公理,然后再添加其他公理以保证系统的一致性呢?然而,这样做存在诸多原因。
1. 集合论公理选择的考量
康托尔的证明简单明了,任何以某种方式禁止这种论证的系统都不太自然。更重要的是,大基数能赋予理论强大的力量,而禁止大基数的公理并不能使理论显著增强。只要这些大基数不会导致矛盾,拥有这样强大的工具是有益的。
2. 连续统假设
康托尔用 (c) 表示实数的基数,其中 (c) 代表“连续统”,他知道 (c = 2^{\aleph_0})。在证明了 (c > \aleph_0) 后,他想知道 (c) 是否是 (\aleph_0) 之后的下一个无穷大,即 (c = \aleph_1) 是否成立。由于他无法构造出一个既不可数又与 (c) 不等势的实数子集,他猜想 (c) 确实是下一个基数,这就是著名的连续统假设。
希尔伯特在 1900 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的未解决问题列表中,将这个猜想列为第一个问题,即“康托尔关于连续统基数的问题”。当时,大多数数学家对集合论的接受度并不高,所以在 1900 年最重要的问题列表中看到一个关于集合论的问题是相当令人惊讶的。这不仅是因为希尔伯特对逻辑和基础领域感兴趣,还因为这个问题确实非常基础。简单来说,这个问题就是:“有多少个实数?”
用无穷算术的符号表示,该假设可以简单地表述为 (2^{\aleph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