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群优化算法全解析:从基础到改进
1.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终止条件
在粒子群优化(PSO)算法中,确定何时终止搜索是一个关键问题。一种基于目标函数变化率的终止方法被提出,其核心是计算如下比率:
[f’(t) = \frac{f(\hat{y}(t)) - f(\hat{y}(t - 1))}{f(\hat{y}(t))}]
如果在连续多次迭代中,(f’(t) < \epsilon),则认为粒子群已经收敛。这种基于目标函数斜率的近似方法,相较于其他方法,能更有效地利用搜索空间信息,判断粒子群是否仍在取得进展。
然而,该方法存在一个明显问题。当部分粒子被吸引到局部最小值时,搜索可能会提前终止,而忽略了其他仍在探索搜索空间其他部分的粒子。这些正在探索的粒子可能在搜索未终止的情况下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将目标函数斜率方法与半径或聚类方法结合使用,在终止搜索过程之前,检查所有粒子是否已收敛到同一点。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收敛”并不意味着粒子群已经找到了最优解(局部或全局),仅仅表示粒子群达到了一种平衡状态,即粒子收敛到了一个点,但这个点不一定是最优的。
2. 社交网络结构
PSO算法的核心驱动力是社交互动。粒子群中的粒子相互学习,并根据所获得的知识,向其“更优”的邻居靠拢。PSO的社交结构由重叠邻域的形成决定,在邻域内的粒子相互影响。这与动物行为的观察类似,一个生物体最有可能受到其邻域内其他生物体的影响,且更成功的生物体对邻域成员的影响更大。
在PSO中,同一邻域内的粒子通过交换各自在该邻域内的成功信息进行通信。所有粒子随后向被认为是更好位置的量化目标移动。PSO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56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