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神经网络中的自动编码器矩阵分解应用解析
1. 自动编码器与降维可视化
在处理数据时,常常会遇到数据呈现复杂形状(如严重纠缠的螺旋)且分属不同类别的情况。线性降维方法在处理这类非线性纠缠形状的数据时,无法实现清晰的分离,因为这些形状并非线性可分。而具有非线性特性的深度自动编码器则更强大,能够解开这些复杂形状。
深度自动编码器有时可作为其他强大可视化方法(如 t - 分布式随机邻域嵌入,t - SNE)的替代方案。t - SNE 专门为可视化设计,在可视化方面通常表现更好,因为它采用了一种非对称损失函数来处理相似性和不相似性,有助于在可视化过程中分离不同的流形。但自动编码器的优势在于更容易推广到样本外数据,当接收到新的数据点时,只需将其通过自动编码器的编码器部分,就能将其添加到当前的可视化点集中。
不过,在使用自动编码器进行降维时,可能会出现过度压缩的问题。例如,将高维数据点压缩到一维,虽然对训练数据的重构效果很好,但对测试数据的重构误差却很高,这表明神经网络只是记住了数据集,而缺乏对未见过数据点创建有效降维表示的能力。因此,即使是无监督的降维问题,也需要留出一些数据点作为验证集,通过量化训练数据和验证数据的重构误差差异来判断是否过拟合。同时,深度网络训练难度较大,预训练等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
2. 自动编码器在异常检测中的应用
降维与异常检测密切相关,因为异常点在编码和解码过程中很难不丢失大量信息。若将矩阵 D 分解为 D ≈ D′ = UVᵀ,那么低秩矩阵 D′ 是数据的去噪表示。压缩表示 U 只捕捉了数据中的规律,无法捕捉特定点的异常变化,因此重构到 D′ 时会丢失这些异常变化。
矩阵 (D - D′) 元素的绝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4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