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意识与认知:人类与人工智能的边界
在探讨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的复杂关系时,意识和如何获取知识是两个核心议题。它们不仅关乎我们对自我的认知,也影响着我们对人工智能发展的理解和规划。
意识的奥秘
意识的研究领域多年来起伏不定。传统哲学将其描述为“身心问题”,不过近年来,由于神经科学家自信地宣称能通过磁共振成像(MRI)扫描解释一切,以及该领域与形而上学、宗教灵魂观念的传统联系,使得意识研究变得冷清,甚至不再流行。哲学家吉尔伯特·赖尔(Gilbert Ryle)将整个意识研究批判为“范畴错误”,他认为心灵和身体不可比较,这一观点让相关讨论陷入停滞,因为至今尚未有人找到更普遍可接受的讨论方式。
然而,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Thomas Nagel)是意识研究领域的坚定倡导者。1974年,他发表了具有开创性的论文《成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感觉?》。在文中,他指出一个有机体具有意识体验,就意味着存在一种成为该有机体的独特感受。这确立了一个公理:有机体若要有意识的心理状态,就必须有作为该有机体的主观感受,无论是蝙蝠还是人类。意识体验的这种主观特性使其难以进行客观描述,我们无法知道成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感觉,除非我们就是蝙蝠,因为那种现象学体验对我们来说是不可得的。科学无法理解意识,因为它只能处理客观性问题,而“有意识的主体及其精神生活是现实中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无法用物理科学来描述”。
内格尔还认为,生命出现的原理可能是目的论的,而非唯物主义或机械论的,即这些原理更多关乎我们为何存在以及可能成为什么,而非我们已经是什么和如何运作。意识作为人类进化生命周期中的一种现象,因其与这种目的论相关而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必然是有目的的。任何忽视意识的进化解释都是不完整的。
从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