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独特性与意识探索:在 AI 时代寻找自我价值
1. 科幻情境与人类独特性思考
在众多故事、书籍、电影和电视节目中,人类与 AI 的未来场景被反复探讨。这些虚构的描述让我们能暂时置身于其所描绘的世界,仿佛亲身经历一般。实际上,若抛开“虚构”的标签,它们可被视为我们在未来学领域的智力与伦理训练。
这些场景涵盖了人类获胜、AI 获胜或两败俱伤等各种情况,多数设想了不同程度的共存状态。这就如同气候科学家给出未来“照常发展”的预测,目的是改变我们当下的行为,以实现可持续的未来。科幻作品也应让我们分析当下的习惯和政策,判断哪些会使某些场景更有可能发生,并在发展方向不符合期望时做出调整。这就是我们如今急于制定监管措施以解决控制问题,以及对赋予机器人索菲亚公民身份等举措谨慎思考的原因。
然而,若想在与 AI 的竞争中占据优势,我们需证明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具有明显的独特性,且这种独特性使得人类的持续存在至关重要。若认为人类并不特殊,那或许物种的淘汰也无关紧要。毕竟,从长远来看,人类的灭绝似乎不可避免,可能是地球过热无法维持生命,可能是因争夺稀缺资源自相残杀,也可能为求生存融入 AI。但如果觉得人类有特殊之处,就需解释原因。因为当我们创造的人工智能展现出智慧,且在各方面超越人类并愈发需要人类资源时,我们得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说明人类存在的意义。
目前,政府、商业和计算机编程中的公共伦理大多基于启蒙思想和“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的功利主义逻辑,旨在优化结果。这种逻辑虽为人类制定了规则,但对人类内在价值的考量难以编码到计算机程序中,因为我们尚不确定如何最好地表达它。就像查尔斯·福斯特所说,如今我们对自身是否真的重要感到“本体论上的不安”,且似乎没有统一的方式来描述其含义。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