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运动计算系统解析
1. 水星计算系统
1.1 水星系统A1
1.1.1 基本参数与计算
当采用年闰余 (e) 为常用值 (11;4\tau),以及将 (\sigma) 从表3.7b中取值并四舍五入到 (1,54;12,30^{\circ}) 时,两者本质上可由公式 (m = 0) 的式(3.13)重现。大多数会合表似乎采用了 (c_{\tau}) 的第二个四舍五入值。通过假设 (e = 11;4\tau),利用式(3.13)推导 (c_{\tau}) 对应的平均会合弧 (\sigma),可得到 (\sigma = 1,54;12,30,…^{\circ})(编号42)和 (1,54;12,28,…^{\circ})(编号1)。
1.1.2 会合周期细分
EL和ML的坐标分别通过对母现象EF和MF应用推值来计算(如图3.7所示),忽略留点,即从ES到EL和从MF到MS的逆行弧包含在从EF到EL和从MF到ML的顺行推值中。除上述程序外,五个辅助表(ACT 800a - e)以 (1^{\circ}) 为间隔提供了作为母现象黄道位置函数的推值控制值。通过线性插值,根据与黄道十二宫 (15^{\circ}) 相关的12个控制值来计算推值(见表3.8)。
| MF到ML | EF到EL | ||||||
|---|---|---|---|---|---|---|---|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