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安全、架构与协议深度解析
1. 物联网安全约束
1.1 基于软件的安全约束
物联网设备软件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一方面,由于缺乏标准化规则和政策,以及部分物联网供应商退出市场,导致内置软件约束和主动安全补丁缺失。物联网设备采用实时操作系统和少量网络协议,这使得安全模块缺失。另一方面,即使有安全补丁,动态更新也十分困难,而且受可靠性和低带宽影响,远程重新编程并非总能实现。此外,大多数用户缺乏物联网知识也是一大威胁因素。
1.2 基于网络的安全约束
网络层面的安全约束主要体现在移动性、可扩展性和异构性上。物联网设备具有移动性,要求其能在无需额外配置的情况下适应现有网络,但在实际中很难实现。同时,物联网设备数量呈指数级增长,这给大量设备的安全连接带来挑战,可扩展性成为关键问题。而且,连接到物联网网络的设备在功能、通信介质、使用的协议和网络拓扑等方面存在异构性,进一步加剧了网络安全问题。
2. 基于安全需求的物联网挑战
2.1 信息层面的安全要求
信息层面的安全要求旨在确保数据的安全性、隐私性、完整性,防止第三方未经授权的访问,提供数据保密性和不可抵赖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完整性 :保证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不被篡改。
- 安全和隐私 :保护数据不被非法获取和泄露。
- 数据保密性 :确保只有授权人员能够访问数据。
- 不可抵赖性 :防止数据发送方否认发送过数据。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8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