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意图的逻辑与相关理论解析
1. 集体意图与互有意图的逻辑关系
集体意图(C - INTG)和互有意图(M - INTG)之间存在特定的逻辑关系。形式上,这些关系可以表示为:
- ⊢C - INTG(ϕ) → M - INTG(ϕ)
- ⊢M - INT′G(ϕ) → M - INTG(ϕ)
- ̸⊢M - INT′G(ϕ) → C - INTG(ϕ)
- ̸⊢C - INTG(ϕ) → M - INT′G(ϕ)
这些逻辑关系表明,集体意图蕴含互有意图,但反之不成立。M - INT′G 与 C - INTG 之间没有直接的蕴含关系。
2. 调整集体意图以适应环境
在标准的集体意图定义中,要将互有意图转化为集体意图,团队需要对其有共同信念。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团队可能只需要较弱的认知,而在其他情况下,甚至可以形成更强的认知,如共同知识。
为了使集体意图的定义更灵活,我们将其重新定义为一个方案:
M3schema C - INTG(ϕ) ↔ M - INTG(ϕ) ∧ awarenessG(M - INTG(ϕ))
其中,awarenessG 可以从无认知(∅),通过个体信念(INT)和不同程度的一般信念(E - BELkG,k ≥ 1),调整到共同信念(C - BELG)。这种调整类似于调节音响系统的旋钮。
例如,在常见的电子邮件协议中,一个人给另一个人发消息:“今晚我们去看电影《秘密会议》”,另一个人回复“好的”,且两条消息都已送达且不再有进一步确认。此时,双方都相信他们有去看电影的互有意图,即 M - INTG(ϕ) ∧ E - BELG(M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5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