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滑翔机器人的发展与控制:类型、特点与应用
1. 早期水下滑翔机的发展
在21世纪初,水下滑翔机的研发迈出了重要的步伐。2000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开发了一款小型实验室级别的滑翔机。它采用扁平形状设计,翼展较大,长度约18厘米,单翼展2厘米,通过吸排水实现浮力驱动。基于此模型,研究人员开展了更详细的滑翔运动建模和滑翔角控制研究。
日本九州大学设计了一款外形类似飞机的水下滑翔机,长度约1.2米。它利用吸排水和可移动滑块机构实现浮力驱动和重心改变,但浮力驱动存在漏水问题,只能在水下3米深度滑翔。
2008年,日本大阪府立大学推出了长度约0.83米的水下滑翔机ALEX。该滑翔机拥有可独立控制的主翼,用于海洋调查和全球海洋环境监测。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和实验表明,可控翼型的性能优于固定翼型。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自20世纪初开始对水下滑翔机进行大量研究。最初针对浅水滑翔机,采用吸排水机制调节净浮力。从2013年起,致力于深海滑翔机研究,典型代表有“海翼1000”和“海翼7000”。“海翼7000”采用创新的复合碳纤维材料,从能量角度对机械、硬件和软件进行优化。其最大下潜速度达0.6米/秒,在上浮滑翔过程中,只要速度深度绝对值小于0.3米/秒,滑翔机就会排油以保持稳定速度,有效降低系统功率。2017年2月,“海翼7000”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完成6329米深度的下潜任务,创造了世界纪录。
2. 混合动力驱动水下滑翔机器人(HUG)
借助自主水下航行器(AUV)上的螺旋桨,混合动力驱动水下滑翔机(HUG)兼具高速和强续航能力。以下是一些典型HUG的详细信息:
| 年份 | 滑翔机 | 机械特性 | 电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4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