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语插入元音:一种音系化的增生现象
1. 引言
本文考察了芬兰语萨沃和波赫扬马方言中的一种元音插入现象,该现象通常被分析为音系修复,但同时表现出语音增音和音系增音的特征。通过声学数据和对分布的音系分析,我认为芬兰语的元音插入最初源于语音侵入,随后逐渐音系化。我采纳霍尔(2006)的观点,认为增生元音是动作重叠不足的结果,并论证最初的这种动作重叠不足是由第二莫拉延长引起的,而第二莫拉延长是这些方言中存在的另一种现象。最后,我描述了一个关于第二莫拉延长的手势模型,该模型能够在元音插入的原始语音状态下生成此现象。这一关联为该现象的方言分布和音系分布提供了统一的解释,而此前文献中尚未将二者联系起来。
1.1 插入元音:增音 vs. 增生
存在两种插入的(即非底层的)元音:一种是由于语音侵入而产生的增生元音,另一种是作为音系修复一部分而插入的插入元音(Hall 2006;Fougeron 和 Ridouane 2008;Hall 2011;Plug 等 2019)。这两种元音具有不同的音系和语音特征:例如,在音系方面,增生元音通常对词最小性和重音分配等音系限制和过程不可见,而插入元音则参与这些过程;在语音方面,增生元音更可能是中元音,且出现更为多变。
以往试图解释这些差异的研究经常假设,这两种元音类型在音系行为上的差异是由于它们在推导的不同阶段插入所致(Levin 1987;Vaux 2003;Hall 2006)。然而,引入推导阶段并不能同时预测这两类元音的音系行为和语音特征。因此,Hall(2006)提出,增生元音是动作重叠不足的结果——即元音的出现仅仅是因为口腔中没有形成辅音所需的充分阻塞,并非因为存在有意产生该元音的手势(如图 1 所示)。由于缺乏有意的元音手势,增生元音对诸如词最小性约束、重音分配和音节化等音系过程不可见:由于实际上不存在元音手势,因此无法被目标或调用。此外,缺乏有意的元音手势也正确预测了这些元音的插入具有可变性、时长较短,更可能为中元音,且更容易受到周围(辅音)手势的影响。
相比之下,通过音系增音插入的元音具有自身完整的发音动作。它们不一定属于底层表征,而是作为音系语法的一部分可被预测地插入。因此,这些元音由一种有意的发音动作构成,能够被音系过程所调用。这类插入元音因而经常作为解决音系组合违规的手段而出现:例如,插入元音以满足词最小性,或修复复杂的辅音序列。由于存在有意的发音动作,这种插入元音具有一致的插入规律,时长与其他音系上存在的元音相当,并且更可能具有固定的元音音质,这一预测也是正确的。
霍尔’s(2006) 的手势解释因此为这两类插入元音之间的语音和分布差异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来源。她进而提出了一套在分析语言时可应用的诊断标准,包括插入发生的环境、插入元音的音质以及元音出现的一致性。这些诊断标准总结于表 1(改编自霍尔 2006)。
但应注意,元音插入并非一种静态现象;特别是,正如霍尔(2006)所指出的,以及我在本文中对芬兰语元音插入(FVI)所展示的那样,增生元音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音系化,从而获得明显的混合特征。因此,对元音插入现象的任何分析都必须考虑多种特征,而不是依赖单一标准作为判断依据。在本文中,我通过结合元音分布的音系分析(涉及“环境”和“标记性”标准)、声学语料库数据的语音分析(其余标准),以及对插入元音’与形态学和音系过程交互作用的进一步考察来实现这一目标。在接下来的部分中,我将介绍此前报告的FVI特征,包括触发环境和插入元音的音质。基于霍尔(2006)的诊断方法,我将论证插入元音的分布特征主要与增生(语音)元音一致,而非插入(音系)元音。
1.2 分布诊断
本文重点研究两种主要方言群中的元音插入现象:芬兰语东部方言分支(伊塔穆尔泰特)的主要方言群萨沃方言,以及与萨沃方言相邻地区使用的中波赫扬马和北波赫扬马方言(以下简称波赫扬马1),后者属于芬兰语西部方言分支(兰西穆尔泰特)的一个子群(帕兰德 2011)。在这两种方言中,标准芬兰语形式为 C₁VC₂:C₃V X 的词,实际发音为 C₁V:C₂Vi:C₃V X,其中下标i表示插入(凯图宁 1940;哈姆斯 1976;苏奥米 1990;哈里卡里 1999年)。例如,词 silmä ‘眼睛’ 发音为 [silimä],词 halpa ‘便宜的’ 发音为 [halapa]。
这种插入总是出现在韵尾辅音和音节起始之间——芬兰语本族词没有起始辅音丛;所有带初始辅音丛的词都是相对较晚的借词。更具体地说,插入发生在C₂处于第二个音节单位位置时,这一点的重要性将在适当时候显现。因此,表面上唯一一个违反此韵尾‐起始分裂的情况,即C₃为双辅音时(如 helppo ‘容易’ >[heleppo]),实际上仍然符合第二个音节单位位置的概括规律。
先前的分析将这种插入元音视为一种音系修复。例如,哈里卡里(1999年)认为韵尾在芬兰语中总体上是带有标记的,而增生元音的作用是修复这种有标记的结构;苏米(1990)更具体地指出,只有那些不出现在 C₁VVC₂:C₃V X 词中的序列才会被修复。然而,触发与非触发序列的分布模式实际上与霍尔(’s (2006)对增生元音的描述高度一致。前两类非触发序列如下所列并附有示例:
(1) 异类性要求:FVI 仅出现在异化部位序列中,如 (1a) 所示。这一要求排除了双辅音(1b)以及其他同化部位序列(1c)。
a. silmä > silimä 眼睛
b. malli > *malVili 模型
c. ilta > *ilVita 傍晚
(2) 位置要求:触发序列必须位于第一个和第二个音节之间,如(2a)所示。也就是说,词中较后位置的相同辅音序列不会触发插入,如(2b)所示。
a. silmä > silimä 眼睛
b. kuvitelma > *kuvitelVima 幻想
根据霍尔(2006)的观点,增生元音倾向于出现在异化部位的辅音序列中,并不一定出现在更具标记性的结构中(即跨语言中罕见的结构);相比之下,插入元音用于修复在语言其他部分被避免的有标记结构,且在异化部位序列中并不更频繁地出现。芬兰语中元音插入的要求表明,这些元音明显属于增生现象:只有异化部位的辅音序列会触发插入,而同一个序列如果出现在词的较后位置则不会被“修复”。哈里卡里(1999年)注意到了词vadelma中的这一例外情况,它并未插入形成*vadelema。然而,她将此例外归因于韵律结构,认为插入的元音不能成为步韵的中心(即*(va.de)(le.ma))。对于像kuvitelma这样的词,这不会成为问题,因为插入的元音将位于步韵的非重读音节中(即(ku.vi)(te:le.ma))。本文作者咨询了九位使用插入方言的母语者,他们一致认为在kuvitelma或其他类似词语中不会发生插入,即使韵律结构并不阻碍插入。因此,元音插入仅在第一个音节之后发生(即当C是词中第二个音拍时),并非由一般的标记性条件(如*lm)所触发。
尽管霍尔(2006)未在诊断标准中明确包含浊音限制,但她确实讨论了增生的一些例子,其中清音序列中的重叠不足被记作送气,而浊音序列中的重叠不足则被记作中元音(参见Gafos 2002关于锡耶拉波洛卡的研究)。FVI表现出类似的模式:
(3) 浊音要求:C₂必须为浊音,如(3a)所示(比较3c);C₃可以是浊音但不必为浊音,插入仍可发生。浊音可以是语音的而非底层的,如(3b)中,/h/在响音之间可以获得浊音(即在元音之后、响音辅音之前;比较3d)。
a. alkaa > alakaa 开始.3SG
b. ahma > ahama 狼獾
c. pitkä > *pitVikä 长的
d. ahkera > *ahVikera 勤奋的
这种限制是增生的证据,因为它表明插入元音并非完全明确或有意为之——它仅仅是一个没有充分阻塞的区间。当C₂为浊音时,这种重叠不足的声学结果是某种类似中元音的元音;然而,在C₂为清音的情况下,重叠不足的部分也会是清音的,因为没有刻意的元音手势来产生浊音(即不存在声门内收手势)。需要注意的是,在芬兰语中,这似乎是一种语音限制,而非音系限制,这一点可通过/hC/序列的明显例外情况得以证明——只有当第二个碳是响音时,/hC/序列才表现出插入现象。
这种例外情况可能是由于/h/上的浊音实现所致:在元音之间时,它通常是一个完全浊化的[ɦ](Suomi 等人 2008),而/h/在其他响音环境中也可能获得类似的完全浊音,例如在响音辅音之前(见图 rihlapyssyseppä ‘步枪匠’的发音示例,见图 2)。这种被动浊音在芬兰语的其他擦音或塞音上不会出现,因此像 ritva ‘树枝’这样的词符被排除在插入现象之外。/h/的这种特殊行为可能源于其与滑音的关联:/h, v, j/ 是芬兰语中唯一在底层形式中不出现为双辅音的音段。因此,/h/很可能没有刻意的声门展开动作,而是受到周围音段的浊化动作影响,这些浊化动作相对于各自的调音阻塞动作可能提前发生。如果与/h/相关的声门展开在某个浊化动作活跃时结束(无论是来自前一个元音还是后一个响音辅音),结果就会产生一个常态元音—但还需注意的是,一个浊音 [ɦ]本身与元音极为相似,没有口腔阻塞,且具有共振峰结构。因此,例外1.2也恰当地归入了增生解释之中。
最后,/rC/序列是一种特殊的情况,乍一看似乎违背了异化部位和浊音性的普遍规律。
(4)/rC/序列:如果C₂是/r/,插入可能被触发,也可能不被触发。
a. sormi > ?soromi 手指
b. kirkolla > ?kirikolla 教堂.ADESS
c. kirja > ?kirija 书
这些序列在以往的文献中一直存在争议。Suomi(1990)认为,当V₁为长元音时,不存在的序列中会发生插入;由于存在像käärme ‘蠕虫’这样的词,因此在/rC/序列中不会发生插入。相反,Harrikari(2003)认为,除非韵尾与下一个辅音同化部位,否则所有韵尾都是有标记的,因此在异有机/rC/序列中必须发生插入。由于他们的分析都基于FVI是一种音系修复而非语音副产物,因此/rC/序列对两者而言都是关键案例。
将这些元音视为增生(如其他分布特征所示)将解决这一争议。在韵尾位置,芬兰语/r/是一个颤音(Suomi 等人,2008)。颤音本质上具有一定的可变性;气流的变化可能导致颤音提前终止,此时舌头停止振动并保持在近音或类似元音的位置,从而产生增生元音。因此,/r/的颤音的可变性可以解释Suomi(2000)与Harrikari(1999年)之间的争论:有时辅音狭窄之间存在间隙,有时则没有。根据Hall(2006)的观点,可变出现是增生元音的特征,而非插入元音的特征。
增生解释也能回应苏米’(2000)的观点,即这些方言的使用者在/rC/语境中并未报告听到这些元音——如果这些元音仅仅是动作重叠不足所产生的语音副产物,人们可能会预期说话人并不会意识到它们的存在。事实上,有各种证据表明芬兰语使用者往往完全无法感知这些元音。例如,Harms(1976:74)将这些元音描述为“本质上纯属过渡性”,并指出说话人并不将其感知为音节核:
mεlǝkein “几乎”在元音音质([ε, ǝ, ei])和相对时长上与英语动词delegate—[dεlǝgeit]基本相同。从描述性语音学角度来看,芬兰语的插入性中元音和英语的弱化元音中元音所代表的元音声音类别几乎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它们的变化范围都集中在中央区域,其变化范围受前后音段的影响。但这里的相似性就结束了。上述芬兰语形式中的中元音本质上完全是过渡性的。说话人将这些形式感知为只包含两个音节,而不是三个[强调添加]。
Wiik(1965:28)还指出,许多芬兰语使用者在产生这个插入元音时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并且在学习英语时会带着对这种韵律位置中存在某种类似中元音的预期:
许多芬兰语使用者在/l/和/p/之间会发出一个短的中元音类音,例如/kalpa/= “剑”,但他们并未意识到这个中元音的存在。当这些芬兰语使用者听到英语中的[skæləpɪŋ]=“scalloping”和[skælpɪŋ]=“scalping”这两个词时,会将两者都切分为7个音段,因此无法听出这两个发音之间的区别。
因此,尽管可能有一些说话人意识到这种元音插入现象,但元音产出的自我识别并不是判断这些元音是否真正存在的良好启发式方法。
1.3 音质诊断
霍尔(2006)在对增音与插入现象的音质特征进行诊断时也讨论了元音音质特征。在这种情况下,FVI同样表现为语音上的增音。凯图宁(1940)在其方言地图集中区分了FVI的两种类型。在插入的“默认”情况(见于波赫扬马和北萨沃方言)中,插入的Vi是V₁的复制。如例(5)所示。
(5) a. 眼睛 > silimä
b. 角落 > kuluma
c. 腿 > jalaka
霍尔(2006)指出,只要中间的辅音是响音或喉音,增生元音就可以是相邻元音的复制。需要注意的是,芬兰语增生元音(FVI)发生的条件是C₂必须为浊音。在芬兰语中不存在浊塞音;因此,若C₂为浊音,则它必然是响音。其中唯一的小例外是/h/,当其位于浊音C₃旁边时会触发插入。在这种情况下,霍尔’(2006)提出的增生复制条件仍然适用,因为/h/属于喉音(并且如前所述,可能在音系上被视为滑音)。因此,第一项音质诊断表明FVI是增生性的。
FVI的其他地区变体也指向其增生起源。在南萨沃方言中,该元音被描述为具有“中间的”音质,或介于两个相邻元音之间的音质(凯图宁 1940)。这在(6)中得到了说明。
(6) a. 眼睛 > silemä 眼睛
b. kulma > kuloma 角落
c. 冷 > kylömä 冷
这些“中间”元音属于增生类别。根据霍尔(2006)的观点,增生元音通常类似于中元音或具有“中间音质”,而插入元音则是固定的元音(无论是中元音与否)。增生元音的“中间音质”再次归因于动作重叠不足的性质:辅音成阻的间隙发生在舌头从前面的元音向后面的元音移动的过程中,从而产生一个音色居中的元音。因此,当从高前元音[e]移动到低前元音[i]时,可能会出现中前元音[ä],,或者当从高后元音[o]移动到低后元音[u]时,可能会出现中后元音[a]。
霍尔’s(2006)最终的元音音质诊断探讨了周围辅音的影响。具体而言,她指出增生元音可能受到周围辅音的影响,而插入元音则是固定的且不受影响。在大多数FVI情况下,元音不会受到周围辅音的影响;然而,当C₃为/ j/时,插入元音为[i],,无论两个相邻元音的音质如何。这在(7)中得到了说明(注意前后均为非高元音)。
(7). a. paljon > palijon 大量
b. kalja > kalija 啤酒
再一次,这一音质诊断指向增生起源,而非音系增音。在这些词中,元音音质受到后续 /j/ 的影响,而 /j/ 在发音上与 /i/ 非常相似。再次参考动作重叠不足模型,一个不完全的 /j/ 会类似于 [i]。因此,所有关于元音音质的诊断均表明,FVI 是一种增生现象。关于插入元音的元音空间相对于底层元音的元音空间的更多细节将在第 2节中提供。
1.4 时长诊断
霍尔(2006)讨论的最后一组特征考察了插入元音的时长。增生元音的产出具有可变性,且受语速等参数影响;其时长也不一致,往往非常短。相比之下,插入元音的产出具有一致性,不受语速影响,时长变异极小。除了完整的复制元音和中间音质元音外,凯图宁(1940)指出在一些北波赫扬马方言中存在第三种插入类型,其中插入元音以括号上标形式书写,例如 [jalᵃka] 表示 jalka;这表明在波赫扬马的这一特定区域,该元音短且可选。相反,这也暗示其他地区的FVI具有一致性,且时长与底层元音相当。然而,文献中对这些插入元音的一致性或时长均缺乏明确描述。因此,在第2节中,我将介绍一项声学语料库研究的结果,该研究考察了插入元音的语音特征,重点关注上述详细特征。
2. 方言语料库:声学研究
本研究探讨了与确定插入元音音系地位相关的FVI可量化方面:出现频率、时长和音质。在本节中,我首先描述数据语料库和分析方法,然后展示定量结果,表明在两种方言中,这些元音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音系化,但存在跨方言和跨序列变异。
2.1 数据语料库
本研究的大部分声学数据来自Suomen Murrekirja(“方言书”)(Lyytikäinen 等,2013)2013,这是一个芬兰语录音的在线存储库。Murrekirja 是一个包含约 500 条录音的数字语料库,每条录音均标注了其来源城市或城镇。每个地点还被标注了相应的方言区。这些录音由一个人讲述持续两到五分钟的内容,通常讲述某种故事——例如,讲述他们年轻时的生活、猎熊者的故事或婚礼的经历。
由此产生的言语属于随意且具方言特色的言语,非常适合发现作为非标准语言特征的元音插入现象。本研究中说话人的出生年份范围为 1874 年至 1905 年,录音时年龄范围为 60 至 93 岁。语料库中未标明性别,但可通过说话人姓名和录音内容辨别(详见表 1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数据来自表 1中列出的地点,数据库中每个地点仅包含一条录音。地点在图 3中标出,其中萨沃地点用圆形标记,波赫扬马地点用菱形标记。地点的选择基于多个标准,包括音频质量和含有CVC₂:C₃V词;我还尽量涵盖方言区不同地理区域的地点,以避免实际上只分析一个小地理区域’的倾向性。
每个地区各选取了七个地点的数据,总计来自方言语料库的14条录音。
除了该语料库外,一位奥卢方言的母语者提供了一段录音,内容是他们朗读自己撰写的一篇文本,旨在展示奥卢方言中的插入元音(即特意包含表现出插入现象的词)。该文本和录音是在我未参与的情况下创作的,且早于本文的构思阶段,因此未受到本研究假设的影响。通过这段录音,波赫扬马方言共有八段录音,总计有15段录音被纳入数据集。
在定量分析中使用了两类标注的词。第一类我称之为触发词例,包括在正确韵律位置中含有触发序列的词,例如 lehmä “奶牛” 和 kylmä “冷”。只有当复合词第二个成分的第二个音节单位位置上出现超出第二音节单位的触发辅音序列时,才将其纳入,例如 nkyapolvelle[nykypolvelle] “当代的世代 ALL”——也就是说,像 vadelma “草莓” 这样的词将被排除。此外,/rC/序列也不包含在此类别中。
由于其存在争议的地位,这些内容将不进行量化控制,而是进行定性讨论。
尽管在语料库中无法完全控制具体的辅音序列,但样本在方言间的分布相对均衡。两种方言中不同C₂C₃序列的比例相似:/hC/(萨沃18,波赫扬马15);/ lC/(萨沃42,波赫扬马36);以及/nh/(萨沃4,波赫扬马7)。
第二类词(以下称为基线词例)的结构为CV₁CV₂ X。这些词用于建立 V₁和V₂位置中明确属于音系的元音在特性与时长方面的基线。由于需直接比较单个词中的V₁和V₂,因此仅当V₁和V₂均为/i/时才纳入含/i/的词,例如词niminen ‘如此命名的’。这样排除是为了避免元音固有长度的影响干扰数据,因为Wiik(1965)指出,/i/明显比其他高元音更短。
语料库结果的完整汇总见表2,其中列出了每个位置的词符和词元数量。
词元可根据触发与基线状态进行划分;例如,词ulos‘外面。LAT’被计入基线词例的词元,而相关形式ulkona ‘外面。ESS’则被计为触发词例的独立词元。
其他ulko‐的形式被归入相应的词元—例如,ulkopuolella ‘在外面’被计入 ulkona词元。总计,萨沃方言有64个
29个触发词元和42个基线词元的48个词符;波赫扬马方言有27个触发词元的60个词符和33个基线词元的65个词符。总计,该语料库包含46个触发词元的124个词符,以及67个基线词元的120个词符。因此,尽管该语料库规模较小,可能存在一定的普遍性问题,但它确实包含了相当广泛的不同的词,以及这些词的一些重复出现,以考虑不同产出和形式之间的变异性。
2.2 标注与处理
由于《穆雷基尔亚》未包含声音文件的转录,因此邀请了芬兰语母语者协助转录录音。这些转录结果被用来验证触发和基线词例的存在。基于这些转录文本,使用普拉特(博尔斯玛和
表2. 声学语料库研究中使用的地点,包括触发(TR)和基线(BL)词的词符数量(T)和词元数量(L)。列出每位说话人的性别、出生年份(YOB)以及录音时的年龄。星号表示独立于语料库提供的录音
| Savo TR | ||||||
|---|---|---|---|---|---|---|
| 位置 | 性别 | YOB | Age | T | L | T |
| A海纳韦西 | F | 1894 | 82 | 13 | 7 | 19 |
| B许林马 | M | 1886 | 79 | 6 | 4 | 3 |
| C卡亚尼 | M | 1890 | 75 | 13 | 9 | 10 |
| D库萨莫 | M | 1892 | 68 | 5 | 5 | 11 |
| E马宁卡 | F | 1896 | 80 | 10 | 6 | 2 |
| F 拉努阿 | M | 1890 | 71 | 8 | 5 | 6 |
| G 瓦尔帕伊斯耶尔维 | F | 1887 | 77 | 9 | 6 | 4 |
| 总计 | 64 | 29 | 55 |
| 波赫扬马 TR | ||||||
|---|---|---|---|---|---|---|
| 性别 | 性别 | YOB | Age | T | L | T |
| A海曼卡 | M | 1885 | 78 | 3 | 3 | 2 |
| B坎努斯 | F | 1905 | 77 | 6 | 3 | 8 |
| C 凯姆佩莱 | F | 1896 | 86 | 12 | 8 | 11 |
| D 库瓦尼耶尔米 | M | 1888 | 76 | 7 | 4 | 11 |
| E 莱斯蒂亚尔维 | F | 1898 | 80 | 6 | 6 | 18 |
| F 奥卢* | F | 1988 | 23 | 11 | 3 | 2 |
| G兰齐拉 | M | 1902 | 60 | 7 | 4 | 8 |
| H西维 | M | 1874 | 93 | 8 | 7 | 5 |
| 总计 | 60 | 27 | 65 | |||
| Weenink 2017);除非音质问题阻碍了定量分析(例如整个词的词尾清音化、信噪比过低导致无法切分),否则所有触发词例均被纳入。通过听觉和视觉(参考波形和语谱图)双重确认,判断触发词例是否存在插入元音。如果存在插入元音,则在与辅音分开的区间内进行标注;若判断无元音存在,则仅标注辅音。为避免对插入元音长度的标注产生偏倚,在对每个声音文件进行切分时,未被告知录音来自哪个地区。2;若判断无元音存在,则仅标注辅音。为避免对插入元音长度的标注产生偏倚,在对每个声音文件进行切分时,未被告知录音来自哪个地区。 |
生成的文本网格随后在R语言(R Core Team 2019)中进行处理,使用一个脚本收集每个音段的身份和时长数据,该脚本利用了rPraat包(Bořil 和 Skarnitzl 2016)。然后将此数据结构输入由作者编写的普拉特脚本,以获取V₁和Vi=V₂的元音音质。数据分析在R语言中进行。使用lme4包(Bates等 2014)实现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并以说话人为随机效应。这些模型逐步构建,并通过似然比检验进行比较。
2.3 测量与假设
与第1节相同,在呈现声学研究结果时,我将重点关注霍尔(2006)提出的插入元音的诊断标准。其中三项诊断在此数据中可量化:
- 在触发序列中的插入频率。元音是否一致地被插入(表明其具有音系地位),或者其出现与否存在变化(表明其具有语音地位)?
- 插入元音时长。在此分析中,我将触发词例中Vi与V₁的时长比例(即用Vi除以 V₁)与基线词例中V₂与V₁的比例(即用V₂除以V₁)进行比较。插入元音是否与底层V₂一样长(表明其具有音系地位),或者更短和/或更具变异性(表明其具有语音地位)?
- 插入元音音质。在此分析中,我再次比较触发词例中Vi与V₁,以及基线词例中具有匹配元音音质的V₂与V₁。一方面Vi与V₁之间的欧几里得距离与另一方面V₂与V₁之间的距离是否相当(表明其具有音系地位),或者Vi的音质更难预测(表明其具有语音地位)?
2.4 插入一致性:混合结果
在本节中,我考察了触发词例中的插入率,其中任何元音成分都被视为插入的阳性表现,而不论其时长如何。方言间的插入一致性存在变异,这表明每种方言的音系化程度不同。波赫扬马方言的插入一致性远高于萨沃方言(波赫扬马方言60个触发词例中有59个出现插入,而萨沃方言64个词符中有47个出现插入)。这一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earson’sχ² = 12.14, p= 0.0002)。各地方言的插入率如图 4所示。
在波赫扬马方言中,唯一一个未能发生插入的语例是来自莱斯蒂亚尔维的一位说话人产出的词 vanha ‘老’。尽管凯图宁(1940)特别将词 vanha(以及其他/nh/序列)从主要的元音插入分布图中单独列出,但我仍将其归入“触发”类型的词符中,因为地图上标示的区域大致与更普遍的元音插入类型区域重合,且/nh/序列符合插入的音系条件。在语料库数据中,还有另外四个 vanha(或其派生形式)的语例;全部都表现出插入现象。由于该莱斯蒂亚尔维的说话人未再次产出这个词或该辅音序列,因此无法判断这是单个说话人内部的变异性问题,还是对该说话人而言此序列根本不会触发插入。
相比之下,几乎所有萨沃地点的/hC/序列都至少有一个触发序列未能发生插入。主要变异来源在于/hC/序列:在18个/hC/词符中,有13个(72.2%)未显示插入。其中五个词符由瓦尔帕伊斯耶尔维的说话人产出,该说话人似乎在/hC/序列中从不插入—在其五个含有/hC/序列的词中,均未出现插入。然而,在某些萨沃方言中,/hC/序列似乎并非完全不能触发插入,因为来自卡亚尼的说话人在/hC/序列中有时插入,有时则不插入。这种变异甚至在同一词内部也存在,如图5所示。该图展示了词kahvi ‘咖啡’的三个实例:第一个(图5a)中,/h/和/v/之间有一个具有强共振峰结构的元音部分;第二个(图5b)中,/h/和/v/之间的元音部分共振峰结构较不清晰;最后,第三个(图5c)中没有此类元音成分,而是直接从/h/过渡到/v/。
/lC/序列也存在一些变异,但所有未能插入的语例均来自拉努阿的说话人。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一定的变异在/lk/序列中;同一词的不同语例表现出插入与不插入的情况。如图6所示。该图中包含两个ulkona ‘外面’ESS的语例,以及另一个具有相同辅音序列的词 jalkaa ‘腿’PART(图6a)。在第一个ulkona语例中(图6b),/l/之后存在一个明显——尽管相对较短——的元音成分;而在第二个语例中(图6c),没有插入元音。对于jalkaa(标注为“jalakaa”)的例子,则为前两个语例提供了良好的对比:与V₁相比,此处插入元音清晰可见且持续时间较长。因此,尽管/lC/辅音丛也存在一定变异,但这种变异仅限于一位说话人,明显属于语例间的变异,而非整体触发失败。
在所有C₂C₃序列中,涉及/h/的序列在音系化方面最有可能滞后。如第 1节所述,FVI仅出现在C₂C₃序列中,且C₂具有语音浊音特征。在/hm/和/ hv/等序列中,/h/由于被响音包围而经常获得一定浊音,从而为FVI提供了环境。然而,浊音[ɦ]非常类似元音;Ladefoged和Maddieson(1996)指出,它曾被描述为一种气声元音的变体,而Keating(1988)观察到,在发喉擦音时,声道的形状只是简单地随周围音段而变化。因此,即使在浊音[ɦ]之后出现了一个增生元音,由于[ɦ]与元音在发音和声学上的高度相似性,也难以将该元音感知为一个独立的音段。这反过来会阻碍音系化:与例如/ lC/序列不同,在/lC/序列中插入可能是不规则的但感知是一致的,/hC/序列在插入和感知两方面都会表现出可变性。
总之,这两种方言在插入一致性方面表现出差异,且方言与C₂之间存在交互作用。波赫扬马的插入接近100%,这是音系增音的特征。萨沃的插入则更具可变性,表明语音增音,但变异主要集中在/hC/序列上。这表明这两种方言处于音系化的不同阶段:波赫扬马的插入元音已经完全音系化,而萨沃则相对滞后,特别是在/hC/序列上。
2.5 插入元音的时长表明其音系地位
在本节中,我将触发词例中插入元音的时长与基线词例中底层V₂的时长进行比较。由于插入元音通常是V₁的复制,因此可以通过将V₂或Vi的时长除以V₁的时长(在所有情况下均为底层元音),来对不同说话人、语速和短语位置的时长进行归一化处理,从而得到特定词符中V₂(或Vi)相对于V₁的比值。总计有65个波赫扬马方言的基线词,以及55个萨沃方言的基线词。
该分析仅包含观察到插入现象的触发词例;因此,预测会发生插入但实际未发生的触发词例被排除在外。
总体而言,插入元音的时长模式与底层V₂相似,尽管存在微小但具有统计显著性的差异。当包含所有带有插入的词符时,加入词类显著改善了模型(χ²(1) = 6.17;p = 0.01),其中插入的Vi与V₁之间的比值(β= 1.44,SE = 0.06)明显小于底层V₂与V₁之间的比值(β= 1.61,SE = 0.07)。不同词类之间的比值差异很小,这并不表明插入元音与底层元音在音系地位上存在差异。此外,两类词的比值均约为1.5,如图7所示。这在这些方言中实际上是预期之中的,因为这些方言表现出所谓的“第二莫拉延长”现象(苏奥米和于利塔洛2004)。
在这些方言中,CV₁CV₂ X结构词中的V₂时长大约是V₁的1.5倍(更多细节关于第二莫拉延长的讨论将在第3节中提供。这种延长现象的存在再次表明了其音系地位:插入元音不仅与底层元音一样长2—而且正是因为被视为第二个音节单位并相应地延长,才具有这样的长度。
这一情况的主要例外似乎是萨沃方言中确实出现插入现象的/hC/语素,这些语素导致了V₂=V₁与Vi=V₁之间比值的差异。总体而言,萨沃/hC/序列中的元音非常短,甚至相较于波赫扬马/hC/序列中的元音也是如此。图7对此进行了说明,其中萨沃插入元音分布下尾部的几乎所有词符都是标记为“ H”的/hC/语素:在五个确实触发插入的/hC/语素中,有四个位于该分布的最底部。当从数据集中移除萨沃说话人的/hC/语素后,将词类作为因素加入模型并不能显著提升模型效果(χ²(1) = 3.53;p = 0.06)。将方言作为因素加入也不能显著改善任一模型(包含所有词符时:χ²(1) = 0.0001;p = 0.99;移除萨沃/hC/语素后:χ²(1) = 0.14;p = 0.71),方言与词类之间的交互作用也无显著改善(包含所有词符时:χ²(1) = 2.16;p = 0.14;移除萨沃/hC/语素后:χ²(1) = 0.51;p = 0.78)。因此,对于波赫扬马方言而言,插入的一致性以及插入元音的时长均表明FVI是一种音系现象。而对于萨沃方言,证据则较为混杂:/lC/序列非常一致地产生长元音,而/hC/序列的插入表现不一致,且存在的插入元音通常远短于底层元音。
2.6 元音音质:两种方言中的复制元音
在本节中,我比较了触发词例中V₁与插入的V₂之间、以及基线词例中V₁与底层V₂之间的欧几里得距离(单位为赫兹)。每个元音的共振峰测量值取自普拉特的获取共振峰功能对中间20毫秒段的测量结果。欧几里得距离使用每个元音的F1和F2计算得出。为了在插入词(其中Vi是V₁的复制)与基线词之间进行直接比较,模型中仅包含V₁和V₂具有相同元音音质的基线词例。
由于每个人的词符数量非常少,并且并非所有说话人的外围元音音质都能被提取出来,因此无法进行全研究范围的归一化处理;然而,与音长测量类似,同一词内相同音质元音的比较有效地实现了整个研究中元音空间的归一化。
在两种方言中,插入元音与同音质的底层V₂的距离均不超过V₁。加入词类作为因素并未显著改善模型拟合度(χ²(1) = 0.007;p = 0.93),将方言作为第二个固定效应纳入模型也未显著提升模型效果(χ²(1) = 0.50;p = 0.48)。方言与词类之间的交互作用同样未显著改善模型(χ²(1) = 0.04;p = 0.83)。这表明,在这两种方言中,插入元音通常是V₁的复制,而非中元音或某种中间音质的元音。这一点正如凯图宁(1940)所指出——仅有萨沃尼亚最南端地区存在音质介于中间的元音,而本样本中的说话人均非来自该特定区域。
由于欧几里得距离仅表示绝对值而不表示方向,因此也有必要考虑插入元音与底层元音的边缘性。尽管无法进行统计分析,但图8中的图示表明,总体而言,插入元音并不比底层V₁更中央化。相反,萨沃的插入元音似乎在很大程度上更加边缘化,而波赫扬马的元音则似乎略微后移。这两个事实结合起来表明,插入元音已经经历了高度的音系化。
插入元音是V的复制情况中的唯一例外1出现在/lj/序列中插入的元音。如第1节所述,当C₃为/j/时,插入的元音被报告为[i],而不是V₁的复制。在整个数据集中,C₃为/j/且发生插入的情况共有7个词符;当C₃为/j/时,V₁与V₂之间的平均欧几里得距离为507.09赫兹,而其余119个词符的平均值为147.99赫兹。整体移动趋势朝向[i]音质,如图9所示。正如霍尔(2006)所指出的,只有增生元音会受到周围辅音的影响,因此在/Cj/序列中出现[i]这一模式至少表明其具有增生起源,甚至可能具备持续的语音地位。
2.7 定性分析
在本节中,我将对插入现象进行定性分析。首先,我讨论一些“阻断”序列的语例,这些语例似乎具有某种元音间隔,表明存在增生;接着简要讨论插入元音参与音系过程的情况。
2.7.1 来自阻断序列的证据
在本节中,我将提出一些来自“阻断”语例(即 /rC/ 和清辅音2序列)的证据,这些语例与明显已经音系化的插入元音形成对比,从而支持增生起源的观点。
两种阻断类型各自对音系化构成了障碍。首先,异有机清音序列本可能产生增生元音,但由于辅音中缺乏浊化动作,所产生的间隙将是清音的。这实际上类似于哈里卡里(1999年)提出的约束条件 Dep(f),用于处理同样的间隙;在哈里卡里的理论中,特征[+voice]在[-voice][-voice]辅音序列中被禁止插入,因此只有当序列中至少包含一个浊辅音时,才能插入元音。这种清音特性会阻碍将其重新分析为元音,特别是在像芬兰语这样不存在词内清化的元音的语言中。然而,尽管增生元音可能不是浊音,但在至少某些清辅音序列中,似乎仍存在相当长的除阻过程,如图pitkiä在图10中的表现所示。
在这个词中,/t/ 除阻后出现了持续约 35 毫秒的类似送气的噪音,使人联想到盖福斯(2002)所描述的西耶拉波波卢卡语中的送气现象。
音系化的另一个障碍可能是将元音间隔归因于C₂,例如当C₂为/r/时,即使没有额外的动作重叠不足,/r/通常也伴随着短暂的元音间隔。如第1节所述,文献中关于/rC/序列的插入状态存在争议,尽管各方支持者均认为插入元音具有完全的音系学起源。在本文中,我将持这样的观点:异有机/ rC/序列中的元音插入确实存在,但该元音仍然是完全增生的,因此不一致,并由于下文将讨论的因素而抵制音系化。
第一项证据来自对插入音方言母语者的咨询。尽管苏奥米(2000)报告称,他所咨询的奥卢方言母语者明确否认存在元音插入现象,但我所咨询的六位母语插入音使用者对此并无一致看法。一位受访者认为在任何/rC/序列中都不可能插入元音;另一位则认为在/rC/序列中插入元音或许有点奇怪,但并非不可能。
有趣的是,三位受访者认为插入仅可能出现在/rj/ 音列中(即不在/rk/或/rv/序列或其他C₃中发音部位相似的序列中),但插入的元音是“弱”的(举例: kirja ‘书’ >[kiria],不含[j]);第四位受访者认为在/rk/或/rv/序列中很可能没有插入,除非是在快速语流中(举例:surkeaa ‘可怜的.PART’>[sur(u)kiaa]7),但在/rj/ 音列中确实存在插入的[i](举例:korjata ‘修复’ >[korijata], kirja ‘书’ >[kirija])。说话人之间的这种分歧表明,在/ rC/序列中有时可能存在类似元音的区间,但这些区间显然不是有意产生的。
因此,语料库中存在一些/rC/语音标记,其/r/的闭合部分与下一个辅音之间的开放区间比预期更长。如前所述,处于韵尾位置的/r/通常实现为一个颤音(Suomi等2008)。在语料库的一些语例中,颤音周期的最后一个开放部分持续时间足够长,可能被视为类似元音。图11a提供了一个示例。在此语例中,一位来自卡亚尼(萨沃)的说话人发出词克尔耶塔 ‘乞讨’时包含一个完整的颤音(三次闭合),且在滑音前最后一个开放部分持续时间为40毫秒,与V₁(82毫秒)相比偏短,但与其他颤音中的开放部分(均小于20毫秒)相比则较长。
需要注意的是,图11a 中提供的示例是一个 /rj/ 序列,这是六位母语者中有四位认为最有可能出现元音。这种明显的“例外”可能是由于实现/r/和/j/所需的发音姿势之间存在冲突,导致动作重叠不足的可能性增加:舌体必须保持在某一特定位置,以便舌尖能够自由振动,而这种姿势与/j/所需的高前部狭窄是不相容的。因此,几乎必然存在一个时间段,此时舌位已不再产生颤音,但尚未完全形成/j/的狭窄;这一时间段可被解释为/r/的一部分,也可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元音音段。
相比之下,例如/r/与/k/之间的姿势冲突要小得多,而/r/与任何双唇辅音之间则完全没有冲突。另一个颤音的例子,这次是带有双唇C₃且没有长元音部分,在图11b中展示。在此语例中,一位莱斯蒂亚尔维(波赫扬马)的说话人发出词arvasi ‘猜3SG。PAST’时产生了一个两周期的颤音;与图11a中的语例相比,末尾开放部分的时长与第一个开放部分大致相等。
然而,除/rj/之外还有一些序列在辅音之间似乎存在类似元音的间隔,特别是当/r/发为闪音而非颤音时。目前尚不清楚带有闪音的/rC/词的语例是否是特定说话人或某个词语特定发音的独特现象,但在这些类型的/rC/语例中,尤其倾向于出现后续的元音间隔。闪音非常短暂,先前的研究已描述了闪音两侧存在的元音部分,因为舌头必须为闪音动作做准备(Gibson等 2017);任何后续辅音成阻的延迟都会简单地延长这一无阻碍区间,从而产生增生元音。图11c(来自马宁卡的萨沃方言)提供了这种类型元音间隔的一个示例。在此,词varmaan ‘当然’在/r/单次闭合之后具有一个47毫秒的元音部分。该元音部分的时长与萨沃方言中某些增生/hC/语素相当,但远短于第二音节单位位置上元音应有的时长。
总体而言,/rC/序列表现出不一致的插入现象,而存在插入的语例均具有较短的元音间隔。插入的可变性似乎阻碍了元音的音系化,类似于萨沃方言中的/hC/序列。此外,由于/r/本身固有较短的开放区间(无论是闪音还是颤音),这些增生元音可能被归因于辅音自身,从而进一步抑制了音系化,而像/l/和/n/这样的辅音则不具备这种可能性。这些特征回应了文献中的争论:元音有时会出现(如哈里卡里 1999所主张),有时则不会出现(如苏米 1990所主张);由于它们并非音系性的,而是动作重叠不足的结果,说话人较难感知到它们。说话人未能感知并不一定意味着这些元音不存在,但它确实表明这些元音尚未被音系化。
2.7.2 参与音系过程
最后,芬兰语插入元音在其他音系和形态音位过程中表现出有趣的双重模式。在哈里卡里1999年的分析中,她将FVI视为一种音系修复,表明其具有音系地位。然而,她也指出,插入元音似乎对异形现象不可见,而这些异形现象对数量敏感。
音节数。在芬兰语中,复数格存在变体,例如三音节词lakana“床单”在部分复数格中实现为[lakanoita](安蒂拉 2002,2010)。而双音节词则不带/t/实现:词kala“鱼”在复数部分格中实现为[kaloja],*[kaloita]是不合语法的。那些在无插入时为双音节、有插入时为三音节的词在此方面表现为双音节词:例如ahma“狼獾”(插入形式为[ahama])的复数部分格只能实现为[ahamoja],,不能为*[ahamoita]。本文所咨询的母语插入音使用者小组已确认三音节形式不可能出现——与/rC/形式中插入元音的可能性不同,他们在这一事实上的看法完全一致。
另一方面,尽管插入元音从不重读,但它们似乎会影响音步的构成。在芬兰语中,主要重音固定在第一个音节上,次要重音则按照向重读音节靠拢的规律落在之后的每一个其他音节上(Kiparsky 2003;Karvonen 2005)。在非重读音节之后的末尾音节通常也是非重读的,除非该音节是重读音节,此时可选地获得次要重音。然而,当将Karvonen(2005)所描述的音步规则与波赫扬马地区母语者小组成员(其中一部分人对次要重音具有语感)的判断进行比较时,可以明显看出插入元音对音步构成是可见的:
(8) 标准形式 FVI 形式 释义
a. ‘ta.pah.()tuu ‘ta.pah.tuu 发生.3SG
b. ‘muut.taa ‘ muut.taa 改变.3SG
c. ‘al.ko.vi ‘a.la.’ko.vi 阁楼
d. ‘hal.val.la ‘ha.la.’val.la 容易.ADESS
此处相关的形式是(8c)和(8d),二者在插入形式中都有四个音节,并构成两个扬抑格。从这些数据中需要注意两点:第一,受访的说话人明确标出了音节边界,表明插入的元音可以充当音节核;第二,这些插入的音段参与了音步的构成。因此,至少对这些说话人而言,这些元音在重音分配中具有音系活性。插入元音在形态音位过程中(此时元音不被视为音节核)与在重音分配中(此时元音被视为音节核)所表现出的明显矛盾模式,支持了增生起源伴随音系化的观点:带有元音插入的词的复数部分格模式是在元音插入音系化之前就已固化的,而词汇后重音过程则将该元音视为真正的音系单位。
3. FVI的起源与手势模型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表明FVI兼具语音增音和音系增音的特征:触发项的音系分布强烈暗示其具有增生性质,而元音的一致性和时长则表明其具有音系地位(见表3以获取总结)。基于音系和语音数据的结合,我认为FVI具有增生起源,这可以解释其音系分布,但随着时间推移已变得音系化,这可以解释其一致性和时长。我’还提出(至少在语料库收集时),萨沃和波赫扬马方言处于音系化的两个不同阶段。
首先仍未解释的是增生现象产生的动因。正如第1节所述,插入仅限于词内的特定韵律位置:/lm/序列会触发插入,但前提是/l/必须是词的第二个音拍。因此,对该现象的手势解释必须仅在此韵律位置预测增生的发生,而不能假设所有异化部位序列都会出现动作重叠不足。
在本节中,我将论证FVI与另一种方言现象——第二音拍延长(SML)密切相关,该现象在第2节中曾简要提及。我首先将SML置于更广泛的背景下进行讨论,分为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与SML和FVI相关的芬兰语族语言的音系和韵律系统;二是对芬兰语中该现象的描述。接着我将说明,FVI与 SML之间的关联可以同时解释FVI的韵律分布和方言分布,精确预测在具有 SML的方言中,当第二个音拍为辅音时才会出现手势动作重叠不足。最后,我勾画出一个能够将SML导致这种手势重叠不足的模型所需的关键组成部分。
3.1 SML 和 FVI 的方言分布
第二音拍延长(SML)正如其名所示:在具有SML的方言中,处于第二音拍位置的音段会被延长。在其他芬兰语族语言中,SML的迹象体现在所谓的“半长元音”上,该术语描述了CV₁V₂C₁ C₃V₂ X 词中V的延长时长(参见Prince 1980;Asu和Teras 2009年 关于爱沙尼亚语(est),Kiparsky 2016年 关于利沃尼亚语(liv),以及Gordon2009年 关于英格里亚语(izh))。自19世纪末以来,半长元音也已被记录为中部和北部芬兰方言的一个特征:
表3. 诊断性测试结果的汇总。字母表示该特征是否适用于S(萨沃)方言和/或P(波赫扬马)方言
| 增生元音 | 插入元音 |
|---|---|
| 环境 S,P | 异化部位之间 仅辅音 |
| 可能在之间,也可能不在之间 异有机辅音 | |
| 标记性 S, P | 不是修复 修复被标记的结构,这些结构是 在语言的其他地方被避免 |
| 可选性 S可选的(仅限/hC/语素) P, S | 强制的;存在不依赖于 语速 |
| 时长 S可变时长(/hC/语素 仅) P, S | 恒定时长 |
| 音质 S, P | 常为中元音;受 邻近辅音影响 |
| 不一定是中元音,可能是固定的 元音;不受辅音影响 | |
| 质量II S, P | 如果复制邻近元音,仅 跨越响音或喉音时 |
| 对复制无限制 |
“:::在轻重读音节之后的非重读音节中的元音‘会被拉长。’如果该词带有句子重音,根据塞塔拉的说法,这个单个元音在时长上相当于双元音;但在其他情况下,该元音的时长仅为其他位置单个元音的1.5倍。”(塞塔拉 1882,引自伊里塔洛2009年:35)
最近,一些语音学研究(Suomi 和 Ylitalo 2004;Suomi2009年;Ylitalo2009年)表明,半长元音在中部和北部方言中仍然十分稳固,并且在北芬兰语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说话者中,即使在实验室诱导言语中也得以保留(Ylitalo 2004)。此外,这些研究还表明,半长元音现象已扩展至第二个音节单位位置,从而产生了“”第二莫拉延长”这一术语(Suomi 和 Ylitalo 2004;Suomi 2009年;Ylitalo 2009年)。这一现象不仅影响处于第二个音节单位位置的元音,也影响辅音—即恰好触发元音插入的那个辅音。SML 的影响总结并举例说明如下:
(9) 影响初始CVV音节中的V₂,包括长元音和双元音,如(9a)和(9b)所示;
a. kaato > kaa▾to 倒下
b. maito > mai▾to 牛奶
(10) 影响以 CV.CV 开头的词中的 V₂,如 (10a) 所示;
a. kato > kato▾ 缺陷
(11) 影响起始 CVC 音节中的 C₂,如 (11a) 和 (11b) 所示;
a. katto > kat▾to 屋顶
b. syntyy > syn▾tyy 出生。3SG
(12) 不具有迭代性—— 即,并不会影响每一个步韵的第二个音节单位,如 (12a) 所示。
a. kuvitelma > kuvi▾telma 幻想 *> kuvi▾tel▾ma
将 FVI 明确地与 SML 联系起来,可以很好地解释 FVI 的方言分布:关键在于,那些不表现出 SML 的芬兰方言也不具有 FVI(Kettunen 1940;Wiik 和 Lehiste 1968;Spahr 2012)。如果将 FVI 视为一种完全独立的创新,那么它就必须在主要的东西芬兰方言分裂中独立发展,因为萨沃方言属于东方群体,而波赫扬马方言属于西方群体。此外,拉普兰地区所说的至少一些西芬兰方言(“极北”方言)也表现出 FVI(Kettunen 1940)以及 SML(Spahr2012);然而,由于这些地区缺乏可用的实验和语料库数据,本文未将其纳入讨论。
如果我们将SML视为FVI的必要前导,那么主要创新仅限于海梅方言,即芬兰南部主要地区超过两百万人口所说的西部方言的一个子集。目前这些方言中没有记录SML(参见例如Ylitalo2009年关于坦佩雷方言的研究,以及Wiik和Lehiste1968年的更广泛调查),因此SML必须至少在插入元音音系化之前就已经消失。对于为何一些具有SML的方言发展出了FVI但并未其他情况超出了本文的范围;然而,在某些情况下,SML可能由不同的时间结构产生,而这种结构不会引发FVI。例如,图尔库方言地区已被记录存在半长元音(Wiik和Lehiste 1968;Ylitalo 2009年),但不存在元音插入现象。然而,Ylitalo(2009年)认为,图尔库方言中的SML与奥卢(波赫扬马)方言中的SML并不相同:奥卢方言通过延长第二个音节单位实现 SML,而图尔库方言则是通过缩短第一元音来实现SML。因此,延长过程不会以C₂,为目标,因而也不会产生元音插入。
3.2 SML 和 FVI 的韵律分布
霍尔(2006)的增生元音模型植根于发音音系学传统中的发音手势,因此要充分实现其优势——要产生动作重叠不足,首先必须具备一个手势模型——需要建立SML和FVI的手势模型。一个完全形式化并计算实现的模型超出了本文的范围;但在此我将讨论我认为能够生成SML和FVI的手势模型的组成部分。SML与FVI之间的联系解决了此前一直未能令人满意解释的位置限制问题。相关环境是CVC₂:C₃V X,而非后续的C₂C₃序列——这正是C会被 SML作用的环境。这对动作重叠不足提出了稍复杂的论证。通常情况下,通过动作重叠不足产生的增生会在特定辅音序列出现时发生,或受音节内的位置限制(例如,增生仅出现在音节起首、仅出现在韵尾,或跨音节发生);而在这些芬兰语方言中,重叠不足是由第二个音节单位的状态所决定的。
为了说明这些非常特殊的环境,我提出芬兰语中存在一个与双莫拉音步相对应的振荡器,该振荡器同时与音段手势和边界π手势相耦合。这种构型如图12所示。在发音音系学中,振荡器简单来说就是“任何倾向于有规律重复的过程”( O’Dell 和 Nieminen 2009年: 2),源自物理学中的谐振荡器概念。在发音音系学中,音段手势通常被分析为振荡器,例如在重复性言语(如[ mamama])中,发音器官会产生周期性的运动。此外,也已提出用于更大韵律单位的振荡器(
7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