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苏联时期佩琴加镍业的发展与环境危机
1. 外交政策中的理念与利益
在佩琴加镍业现代化谈判中,俄罗斯和挪威在处理工业污染问题上存在不同理念,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外交政策的角力场。朱迪思·戈尔茨坦和罗伯特·基欧汉认为,政治选择并非仅基于政治个体或机构的直接利益,政策形成的完整解释还应反映其潜在信念。他们提出了一个理念的层次模型:
- 世界观 :嵌入文化象征中,深刻影响思维和话语模式,如世界宗教、人权原则、国家主权和斯大林主义等。
- 原则性信念 :常基于更大的世界观来论证,是关于对错的规范性观念。
- 因果信念 :关于因果关系的信念,其权威性来自公认精英的共识,如村庄长老或精英机构的科学家。
此外,他们引入了“制度化”这一概念。当理念长期被接受和引用时,会导致现有规则和规范的持久变化,即理念被制度化。即使推动某些法规的利益随时间消退,这些法规中蕴含的理念仍会继续影响政治。在俄挪佩琴加镍业谈判中,这三个层次的理念都起到了作用。
同时,分析外交政策过程不能忽视利益因素。罗伯特·普特南的“两层博弈”理论为理解国内群体如何影响国际外交提供了有用的概念框架。该理论认为,国际谈判需考虑双方国内利益集团,这增加了谈判的复杂性,但政治家和外交官也可利用双方国内的压力来最大化谈判成果。谈判结果的范围受国内可接受的国际协议类型限制,普特南将可接受的谈判结果范围称为“赢集”。赢集越大,达成协议的可能性就越大。谈判者会根据对手的赢集情况调整策略,利用大赢集或小赢集为自己争取优势。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