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电位产生与传播机制解析
1. 动作电位传导特性及非线性波传播
1.1 动作电位传导特性
降低某些电导类似于局部麻醉剂(如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阻断动作电位的传播。当 $\eta$ 降至 1 以下时,动作电位的传播速度和峰值幅度都会降低。当 $\eta < 0.26$ 时,无法形成均匀的波解,“动作电位”会随距离衰减。
1.2 非线性波传播
动作电位沿轴突的传导是一种非线性传播波。在线性色散介质(如被动电缆)中,与特定电压扰动相关的不同傅里叶分量会以不同速度传播,导致扰动失去原有形状。而传播的尖峰等现象常被数学家视为非线性扩散的结果。
Scott(1975)将这类现象大致分为两类:
- 能量守恒系统 :这类系统中的波被称为孤子,基于能量守恒。孤子是由非线性效应(使波聚集)和色散效应(使脉冲分散)相互平衡产生的。孤子可以在一定速度范围内传播,并且可以相互无干扰地穿过。在海浪和高速光纤中都观察到了孤子现象。
- 能量释放与消耗平衡系统 :动作电位属于这类传播波,类似于普通燃烧的蜡烛。蜡烛中热量的扩散使蜡释放并燃烧提供热量。若 $P$ 是维持火焰所需的功率(焦耳/秒),$E$ 是蜡烛单位长度储存的化学能(焦耳/米),火焰以固定速度 $u$ 向下移动,速度由介质特性决定,与初始条件无关。如果在轴突两端同时引发动作电位,它们会相互靠近并在相遇时进入彼此的不应期而相互抵消,因此动作电位不是孤子。
1.3 相关特性总结表格
| 类型 |
|---|
动作电位传播机制解析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85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