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重复放电及相关特性解析
1. 动作电位产生与阈值问题
1.1 电压阈值
当膜电位 (V_m(t)) 达到约 -48 mV 的阈值 (V_{th}) 时,就会引发动作电位。很多体细胞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s)未能触发动作电位,可通过对亚阈值体细胞 EPSPs 的峰值进行直方图统计来确定电压阈值。若动作电位确实在 (V_{th}) 处引发,该直方图应显示直至 (V_{th}) 的 EPSP 峰值,接着在 (V_m) 中会突然没有局部最大值,直到高值时才出现动作电位本身的峰值电压。使用快速突触输入可得到清晰的阈值,而慢速突触输入则无法得到。实验中,使用在阈值附近徘徊的快速强大突触输入,能优化用此技术检测电压阈值的条件。
1.2 电流阈值
若向体细胞注入小的持续电流 (I_{clamp}) 为 0.29 nA,体细胞膜电位会因瞬时 A 电流的激活和随后的失活而有轻微超调,然后稳定在 -56.5 mV 的稳态体细胞电位。将 (I_{clamp}) 增加 20 pA,在电流输入开始 1 秒后就足以引发动作电位,输入与动作电位之间的延迟主要由 (I_A) 引起,这使得细胞能以非常低的频率放电。从操作角度看,若输送到体细胞的电流变化非常缓慢,膜可被认为有一个电流阈值 (I_{th}) 为 0.295 nA。注入持续的去极化电流步骤相当于将 (I_{somatic}) 曲线向下移动相同量,当 (I_{clamp}) 达到临界值 (I_{th}) 时,两个零交叉点合并,再增加电流,系统会失去平衡,引发动作电位。对于持续电流注入,膜没有稳定的平衡点,而是呈现稳定的极限环,只要超阈值电流持续,膜就会产生一系列动作电位。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