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与量子计算复杂度的统计力学:量子可满足性问题解析
1. 随机集合与几何化特性
在研究随机集合时,规则的改变会带来显著影响。第二规则使得实例的测度从离散变为连续,这极大简化了分析过程。一般情况下,投影算子的选择能将量子可满足性问题转化为图的性质,而非哈密顿量的性质,这种“几何化”特性十分关键。它让我们能够从分析和数值计算的角度,对与随机和非随机图相关的哈密顿量的量子可满足性,甚至是非一般投影算子的选择,做出有力的判断。
2. 相图分析
2.1 k = 2 情况
对于 k = 2 的情况,相图相对简单。由于 2 - QSAT 问题属于 P 类问题,经典计算机能够高效地解决此类实例。具体而言,当 α < αs = 1/2 时,存在一个 PRODSAT 相,即该相可以由无纠缠的积态满足;当 α > αs 时,进入 UNSAT 相,此时基态能量密度为有限值。这个转变与几何转变相契合,αs = 1/2 对应着底层相互作用图中巨型组件的出现。
| α 取值范围 | 相态 | 特点 |
| ---- | ---- | ---- |
| α < αs = 1/2 | PRODSAT 相 | 可由无纠缠积态满足 |
| α > αs | UNSAT 相 | 基态能量密度有限 |
2.2 k ≥ 3 情况
当 k ≥ 3 时,相图变得更有趣。在低 α < αps(k) ∼ 1 时,存在一个 PRODSAT 区域,保证存在满足条件的积态。当 α 超过 αps 时,不存在满足条件的积态,但系统仍处于可满足状态,这意味着基态空间中存在“纠缠”转变。最后,当 α 超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