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实现全民电子邮件普及:可行性与社会影响
1. 电子邮件的兴起与特性
在过去15年(1980 - 1995年)里,个人电脑的广泛使用让包括电子邮件在内的诸多信息服务流行起来。电子邮件是一种借助调制解调器和电信系统,在个人电脑或计算机终端间交换信息的方式。它起源于20世纪60 - 70年代美国的阿帕网(互联网的前身),随后随着大型机、小型机局域网的应用逐渐传播,到80年代,伴随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爆发式”增长。起初,电子邮件只是小范围群体间的信息交流工具,如今已在全球范围内被数百万人使用,还催生了许多“虚拟社区”,即那些虽地理上分散但兴趣相同的人群组成的团体,这些社区中的人际关系和忠诚度真实且强大。
电子邮件具有区别于其他通信方式的独特属性。它支持众多参与者进行真正的交互式通信,使“广播”或“窄播”不再局限于拥有印刷机、电视台以及有资金获取稀缺资源的少数人。而且,与电话(语音邮件和答录机除外)不同,电子邮件是异步的,通信无需发件人和收件人同时在线和关注。总体而言,电子邮件增强了个人的能力,让人们能在时间和空间上积极参与对话,而非被动接收“现成”的节目和预先包装好的信息。这就引出了问题:电子邮件的这些新特性能否解决社会最紧迫的问题?若能,又通过何种方式?
2. 问题提出
现在可以设想,未来十年内美国有可能实现近乎全民的电子邮件接入,这也是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倡议的目标之一。尽管电子邮件系统发展迅速,但仍有人质疑为何还要推动全民接入,主要有三个重要原因:
1. 若无社会干预,美国大部分居民到下个世纪可能仍无法使用电子邮件。
2. 如今许多公民在构成美国民主进程基础的对话中缺乏积极参与。
3. 一些公民,如城市内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3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