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机器学习基础概念与方法解析

机器学习核心概念与方法综述

机器学习基础概念与方法解析

1. 机器学习基线的建立与获取

在机器学习领域,建立基线模型是后续研究、改进和创新的重要基础。一旦基线确定,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基线模型进行性能优化,还能对其进行创新以解决类似但不同的机器学习问题。

通常,获取机器学习基线的途径是通过带有开源代码的论文。此外,“Papers With Code”网站也是一个很好的资源,目前该网站大约有90,000篇带有源代码的机器学习论文,可以从中检索所需的基线。

2. 常见模型介绍

2.1 自编码器相关模型

  • 自编码器(Autoencoder,AE) :若一个神经网络满足(x’ = g (z) = g (f (x)))且(x’ \not\equiv x),其中(x, x’ \in X)分别为输入和输出数据,(z \in Z)是潜在空间中的中间代码,则称其为自编码器。
  • 欠完备自编码器(Undercomplete Autoencoder,UAE) :属于自编码器的一种,其潜在空间(Z \subseteq R^v)的维度小于数据空间(X \subseteq R^u)的维度,即(v < u)。
  • 稀疏自编码器(Sparse Autoencoder,SAE) :带有稀疏性约束的自编码器,其潜在空间的维度不受限制,可以等于甚至大于输入空间的维度。
  • 去噪自编码器(Denoising Autoencoder,DAE) :通过改变损失函数中的重建误差项(L(x, x’) = L (x, g (f (\tilde{x}))))(其中(\tilde{x} = x \oplus noise))来学习输入数据中的有用特征。
  • 变分自编码器(Variational Autoencoder,VAE) :一种使用概率图模型和变分贝叶斯方法的人工神经网络。

2.2 自回归模型相关

  • 自回归模型(Autoregressive Model,AR) :用于处理时间序列问题的生成模型。
  • 自回归特性(Autoregressive Property) :对于一组随时间(t)变化的变量({x_1, x_2, \ldots, x_t}),若变量(x_t)线性依赖于其部分或全部先前变量({x_1, x_2, \ldots, x_{t - 1}}),则称其具有自回归特性。
  • k阶自回归模型(k - Order Autoregressive Model,AR(k)) :具有自回归特性的统计模型,定义为(x_t = \sum_{i = 1}^{k} \phi_i x_{t - i} + \epsilon_t),其中(\phi_1, \ldots, \phi_k)是模型的参数,(\epsilon_t)是白噪声。
  • 深度自回归模型(Deep Autoregressive Model) :具有自回归特性的深度网络模型,也称为自回归生成模型。

2.3 贝叶斯相关模型

  • 贝叶斯决策网络(Bayesian Decision Network,BDN) :是一个有序的四元组(BDN = \langle BDG, P_{DG}, R, E\rangle),其中(BDG)是有向无环贝叶斯决策图,(P_{DG})是有向图的概率分布集合,(R)是奖励值集合,(E)是期望效用。
  • 贝叶斯模型(Bayesian Model) :基于贝叶斯定理,也称为贝叶斯推理或贝叶斯推断,从数据中获取假设,然后使用该假设进行预测。
  • 贝叶斯学习(Bayesian Learning) :根据已知结果推断原因,公式为(P (Cause|Effect) = \frac{P(Effect|Cause)P(Cause)}{P(Effect)}),其中(P (Effect|Cause))是因果关系的似然性,(P (Cause))是原因的先验概率,(P (Effect))是结果的证据。
  • PAC - 贝叶斯学习(PAC - Bayesian Learning) :将贝叶斯学习与PAC学习理论相结合的产物,也称为PAC - 贝叶斯理论。它基于贝叶斯学习提供了利用先验知识的便捷方法,同时基于PAC学习理论提供了严格明确的泛化保证。

2.4 行为决策相关

  • 行为决策过程(Behavioral Decision Process) :智能体的行为通过与环境的交互来学习,行为学习可以看作是智能体采用的行为决策过程。
  • 决策过程(Decision Process,DP) :可以形式化为一个三元组(DP = \langle S, A, P\rangle),其中(S)和(A)是随机变量,分别表示决策过程的状态集合和动作集合,(P (s))表示状态(s \in S)发生的概率。
  • 效用(Utility) :给定决策过程(DP = \langle S, A, P\rangle),当前状态(s \in S),要采取的动作(a \in A),其效用(U)是一个函数(U (s, a)),结果是实数集合(R)中的一个值,即(U : S \times A \to R)。
  • 期望效用(Expected Utility,EU) :给定决策过程(DP = \langle S, A, P\rangle)和效用(U (s, a)),其期望效用为(EU (S, A) = E[S, A] = \sum_{s \in S, a \in A} P (s) U (s, a)),其中(P (s) \geq 0)且(\sum P (s) = 1)。
  • 最大期望效用(Maximum Expected Utility,MEU) :决策过程的最大期望效用为(MEU (S, A) = \arg \max_{a \in A} EU (S, A))。
  • 行为决策类型 :智能体的行为决策可分为单阶段决策、多阶段决策和顺序决策三种类型。
    • 单阶段决策(Single - Stage Decision) :给定决策过程(DP = \langle S, A, P\rangle),初始状态(s_0 \in S),目标状态(s_g \in S),若采取一个动作(a \in A)能使初始状态(s_0)一步转换为目标状态(s_g),即(P (s_g | s_0, a)),则称该决策过程为单阶段决策。
    • 多阶段决策(Multi - Stage Decision) :给定决策过程(DP = \langle S, A, P\rangle),初始状态(s_0 \in S),第(i)步的动作(a_i \in A),目标状态(S_g \subset S),若其动作空间能通过多次状态转移(P (s_{i + 1} | s_i, a_i))从初始状态(s_0)到达目标状态(s_{i + 1} = s_g \in S_g),则称该决策过程为多阶段决策。
    • 顺序决策(Sequential Decision) :给定马尔可夫决策过程(MDP = \langle S, A, P, R\rangle),初始状态(s_0 \in S),第(i)步的动作(a_i \in A),环境的奖励(r_i \in R),根据每一步的状态和奖励确定当前动作(P (s_{i + 1} | s_i, a_i, r_i)),最终到达目标状态(s_{i + 1} = s_g),称为顺序决策或顺序决策制定。

2.5 偏差 - 方差问题

在监督学习中,训练后得到的假设在预测未知数据时会产生误差,即偏差和方差。这是一对容易冲突的参数,具有减少偏差会导致方差增加,反之亦然的特性,这种现象称为“偏差 - 方差问题”或“偏差 - 方差困境”。
- 偏差(Bias) :预测的期望值与标签的目标值之间的差异,即(Bias [h (x)] = E [h (x)] - y)。
- 方差(Variance) :预测值与期望值之差的平方的期望,即(Var [h (x)] = E[(h (x) - E [h (x)])^2])。

2.6 其他常见任务

  • 分类(Classification) :机器学习中的一项任务,使用已知类别的标记样本训练分类器,然后用它来识别其他数据所属的类别。
  • 线性可分(Linear Separable) :设(R^m)是一组(m)维实值向量,(X \subseteq R^m)是输入空间,(D \subset X)和(D’ \subset X)是两组数据点,(w \in R^m)是权重向量,(b \in R)是偏差。若存在线性函数(u(x) = w^T x - b),使得每个数据点(x \in D)满足(u(x) > 0),每个数据点(x’ \in D’)满足(u(x’) < 0),则称(D)和(D’)是线性可分的。
  • 聚类(Clustering) :基于某些标准对输入数据进行分析,将其划分为若干组,称为聚类。这些聚类事先未知,但同一聚类内的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3. 学习理论相关

3.1 计算学习理论

计算学习理论是关于可学习性的数学分析理论,主要用于机器学习算法的设计和分析,其数学分析过程采用概率论的基本思想。
- 可学习性理论(Learnability Theory) :计算学习理论的理论基础,关注诸如机器为什么可学习、支持学习需要哪些信息以及学习需要进行哪些计算等问题。
- PAC学习(PAC Learning) :若存在算法(A)和多项式函数(poly (·, ·, ·, ·)),对于任意(\epsilon > 0)和(\delta > 0),对于(X)上的所有分布(D),以及任意目标概念(c \in C),当样本大小(m \geq poly (1/\epsilon, 1/\delta, n, size (c)))时,满足(P_{S \sim D^n} [R (h) \leq \epsilon] \geq 1 - \delta),则称概念类(C)是PAC可学习的。若算法(A)还能在(poly (1/\epsilon, 1/\delta, n, size (c)))时间内运行,则称(C)是高效PAC可学习的。当存在这样的算法(A)时,称为(C)的PAC学习算法。
- 奥卡姆学习(Occam Learning) :以奥卡姆剃刀原理命名,基于奥卡姆剃刀的简约法则,将其应用于机器学习的理论和数学证明。设(C)是包含目标概念(c \in C)的概念类,(H)是假设集。对于常数(\alpha \geq 0)和(0 \leq \beta \leq 1),学习算法(A)是使用(H)学习(C)的(\alpha - \beta)奥卡姆算法,当且仅当:给定一组(n)个样本(S = {x_i} {i = 1}^{n}),使用概念(c(x))进行标记,得到(n)个训练样本({(x_i, c (x_i))} {i = 1}^{n}),用于训练学习算法(A)得到假设(h \in H),使得(i)(h)在(S)上与(c)一致,即对于所有(x \in S),(h(x))与(c(x))一致;(ii)(size (h) \leq (m \cdot size (c))^{\alpha} n^{\beta}),其中(m)是任何样本(x \in S)的最大长度。

3.2 扩散模型相关

  • 扩散模型(Diffusion Model) :受非平衡热力学扩散机制启发的机器学习生成模型。
  • 扩散(Diffusion) :分子或粒子在浓度梯度下的净移动过程,通常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移动。
  • 扩散概率模型(Diffusion Probabilistic Model) :一种扩散模型,由(i)向数据中缓慢添加随机噪声的前向扩散过程和(ii)从噪声中重建所需数据的反向扩散过程组成。

3.3 降维相关

  • 降维(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机器学习中的一项任务,将高维空间中的数据映射到低维空间,同时保留原始高维数据的基本特征。
  • 高维数据(High - Dimensional Data) :给定一个数据集,设(n)表示其数据点的数量,(p)表示其特征(属性)的数量。若(n)很大且(p \gg 3)(其中(3)是欧几里得空间的维度),则称该数据集为高维数据。
  • 流形(Manifold) :(n)维流形是一个拓扑空间,其每个点都有一个邻域与(n)维欧几里得空间的一个开子集同胚。

3.4 集成学习

集成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种准范式,将多个基学习器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强学习器,其性能超过组合前的任何一个基学习器。

3.5 生成对抗模型

生成对抗模型是由生成器和判别器模块组成的生成模型之一,基于两人博弈的极小极大定理。
- 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GAN) :属于生成对抗模型的一类神经网络框架。

3.6 核方法相关

  • 核方法(Kernel Method) :通过特定的核函数将原始空间中非线性数据对之间的相似性映射到线性可分空间的方法。
  • 希尔伯特空间(Hilbert Space) :具有可分性和完备性的内积空间,记为(F)。
  • 核函数(Kernel Function) :设(X)是非空输入空间,对称函数(\kappa : X\times X \to R)称为核函数,也简称为核,其中(R)是实数集合。
  • 格拉姆矩阵(Gram Matrix) :给定核函数(\kappa : X\times X \to R)和输入(x_1, x_2, \ldots, x_n \in X),矩阵(K = [\kappa (x_i, x_j)]_{i,j \in R^{n\times n}})称为对应于(x_1, x_2, \ldots, x_n)的格拉姆矩阵(或核矩阵)。
  • 正定矩阵(Positive - Definite Matrix) :设列向量(c = (c_1, \ldots, c_n)^T \in R^{n\times 1}),(K)是(n \times n)的格拉姆矩阵,若(c^T K c = \sum_{i = 1}^{n} \sum_{j = 1}^{n} c_i c_j \kappa (x_i, x_j) \geq 0)成立,则称该矩阵为正定矩阵。
  • 正定核(Positive - Definite Kernel) :对于核函数(\kappa : X \times X \to R)和输入(x_1, x_2, \ldots, x_n \in X),若其满足正定矩阵的条件,则称该核函数为正定核。
  • 再生核(Reproducing Kernel) :若核函数满足(f (x) = \langle f, \kappa (x, \cdot) \rangle),则称其为再生核函数。
  • 再生核希尔伯特空间(Reproducing Kernel Hilbert Space) :处理再生核函数的希尔伯特空间(F_X)。

3.7 逻辑学习模式

基于逻辑推理的学习模式包括溯因学习、演绎学习和归纳学习。
- 溯因学习(Abductive Learning) :从观察到的事实(事件、经验等)出发,寻找最可能或最优的前提(假设、理论等),并从这种学习中生成新知识。
- 演绎学习(Deductive Learning) :根据一些现有事实或规则提出假设,然后通过观察进行确认。
- 归纳学习(Inductive Learning) :通过观察某些模式学习一般事实或规则,基于这些模式形成假设,然后从这些假设中推导。

3.8 马尔可夫模型相关

  • 马尔可夫模型(Markov Models) :一类用于对随机变化系统进行建模的随机模型,以俄罗斯数学家安德雷·马尔可夫命名。
  • 随机过程(Stochastic Process,SP) :通常定义为概率空间上的一组随机变量,即(SP = {S (t) | t \in T}),其中(T)是索引集,也称为参数集,通常将(T)解释为时间,每个(t)被视为一个时间点,(S (t))是时间(t)的随机变量,也称为随机过程在时间(t)的状态。
  • 马尔可夫特性(Markov Property) :给定随机过程(S (t))的当前状态和过去状态({S (0), \ldots, S (t - 1)}),若下一个状态(S (t + 1))的条件概率仅取决于当前状态(S (t)),与过去状态({S (0), \ldots, S (t - 1)})无关,则称该随机过程具有马尔可夫特性,可表示为(P (S (t + 1) | S (0), \ldots, S (t - 1), S (t)) = P(S (t + 1) | S (t)))。
  • 马尔可夫过程(Markov Process,MP) :具有马尔可夫特性的随机过程,可表示为一个二元组(MP = \langle S, P\rangle),其中(S)是状态集,(P)是当前状态转移到下一个状态的转移概率。
  • 隐马尔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 :设({Y_i} {i = 1}^{n})和({X_i} {i = 1}^{n})是离散时间随机过程,若满足(i)(Y_i)是具有隐藏状态的马尔可夫过程,(ii)(P (X_i | Y_1 = y_1, \ldots, Y_{i - 1} = y_{i - 1}, Y_i = y_i) = P (X_i | Y_i = y_i)),则称(({Y_i}, {X_i})_{i = 1}^{n})是隐马尔可夫模型,(P (X_i | Y_i = y_i))称为输出概率。
  • 马尔可夫决策过程(Markov Decision Process,MDP) :满足马尔可夫特性的随机决策过程,可表示为一个四元组(MDP = \langle S, A, P, R\rangle),其中(S)是状态集,(A)是动作集,(P)是转移概率,(R)是奖励函数。
  • 基于模型的方法(Model - Based) :若MDP模型的所有元素都已知,并使用动态规划(DP)等规划方法对模型进行最优控制,则称该方法为基于模型的方法。
  • 无模型的方法(Model - Free) :若MDP模型的一些依赖于环境的元素未知,并使用强化学习(RL)等学习方法对模型进行最优控制,则称该方法为无模型的方法。
  • 部分可观察马尔可夫决策过程(Partially Observable Markov Decision Process,POMDP) :可表示为一个五元组(POMDP = \langle S, A, P, R, P_o\rangle),其中(P_o)是条件观察函数,五元组中的其他元素与马尔可夫决策过程中的定义相同。

3.9 元学习

元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种准范式,致力于获取元知识,用它训练元模型,然后将元模型应用于解决机器学习中的新问题和任务。元学习也被称为“学会学习”或“学习如何学习”。

3.10 归一化流模型

归一化流模型是一类用于对概率分布进行建模的生成模型框架,利用概率中的变量变换将简单分布转换为复杂分布,然后进行逆变换将其恢复为简单分布。

3.11 参数化和非参数化模型

从统计模型(SM)的参数角度来看,可分为参数化模型和非参数化模型。
- 参数化模型(Parametric Models) :对于参数化统计模型(PSM = \langle X, Y, P, \Theta\rangle),若(\Theta)是一个具有有限数量参数的集合,则称其为参数化模型。
- 非参数化模型(Nonparametric Models) :对于参数化统计模型(PSM = \langle X, Y, P, \Theta\rangle),若(\Theta)是一个没有固定数量参数的参数集,则称其为非参数化模型。

3.12 机器学习的视角

为了全面多方面地研究机器学习,提出了学习框架、学习范式和学习任务三个视角。
- 学习框架(Learning Frameworks) :指机器学习算法设计的理论框架,属于机器学习的理论层面,而非数据层面或任务层面,也不同于用于构建机器学习算法的软件框架。
- 学习范式(Learning Paradigms) :机器学习中的学习范式指学习算法所采用的模式或风格,是对机器学习范式的一种划分,独立于具体应用。区分学习范式的主要依据是如何从数据中学习或如何与环境交互。
- 学习任务(Learning Tasks) :指可以通过机器学习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从领域问题中抽象出来的常见问题,具有相同机制的机器学习算法可用于完成该任务。

3.13 概率图模型

概率图模型也称为图形模型或结构化概率模型,是使用图来表示随机变量之间条件依赖结构的概率模型,主要分为有向图形模型、无向图形模型和因子图模型。
- 有向图(Directed Graphs,DG) :是一个有序的二元组(DG = \langle X, \overrightarrow{E}\rangle),其中(X = {X_i | i = 1, 2, \ldots, n})是一组随机变量,(X_i)是随机变量,(\overrightarrow{E} = {(X_i \to X_j) | X_i, X_j \in X})是一组有向边,((X_i \to X_j))表示从(X_i)到(X_j)的有向边。
- 有向图形模型(Directed Graphical Models,DGM) :是一个有序的二元组(DGM = \langle DG, P_{DG}\rangle),其中(DG)是有向图,(P_{DG})是有向图概率分布的集合,(P_{DG} = {P_{X_i}|X_i \in X})。
- 贝叶斯网络(Bayesian Networks,BN) :是一个有序的二元组(BN = \langle DAG, P_{BN}\rangle),其中(DAG)是有向无环图,(P_{BN})中每个随机变量概率(P_{X_i})是一个条件概率分布:(P_{X_i} = P (X_i|X_{i - 1}, \ldots, X_1) = P (X_i|Parents (X_i)))。
- 无向图(Undirected Graphs,UG) :是一个有序的二元组(UG = \langle X, \overset{\prime}{E}\rangle),其中(X = {X_i | i = 1, 2, \ldots, n})是一组随机变量,(X_i)是随机变量,(\overset{\prime}{E} = {(X_i - X_j) | X_i, X_j \in X})是一组无向边,((X_i - X_j))表示(X_i)和(X_j)之间的无向边,反之((X_j - X_i))也成立。
- 无向图形模型(Undirected Graphical Models,UGM) :是一个有序的二元组(UGM = \langle UG, P_{MN}\rangle),其中(UG)是无向图,(P_{MN})是有向图中概率分布的集合,(P_{MN} = {\phi_{c_k} (X_{c_k}) | X_{c_k} \subseteq X)且(k = 1, \ldots, K}),其中(X_{c_k})是由几个随机变量组成的团,(K)是团的最大数量,(\phi_{c_k} (X_{c_k}))是一个非负势函数,(\phi_{c_k} : Val (X_{c_k}) \to R^+)是从团(X_{c_k})到非负实数空间(R^+)的映射。
- 马尔可夫网络(Markov Networks,MN) :是一个有序的二元组(MN = \langle UG, P_{MN}\rangle),其中(UG)是无向图,(P_{MN})是联合概率分布,计算公式为(P_{MN} (X_1, \ldots, X_n) = \frac{1}{Z_{MN}} \prod_{k \in K} \phi_{c_k} (X_{c_k}))。

3.14 回归相关

  • 回归(Regression) :机器学习中的回归是基于标记输入和输出数据之间对应值的样本训练回归算法,获得最优回归假设,然后用它预测未知输入数据的过程,输出是连续的对应值。
  • 回归模型(Regression Model) :可以形式化为(y = f (x, \theta) + \epsilon),其中(y)是因变量,(x)是自变量,(\theta)是参数,(\epsilon)是误差项,(f (x, \theta))称为回归函数。
  • 参数的线性组合(Linear Combination of Parameters) :由一组项组成的表达式,每项由参数和变量相乘后相加,第一个变量的值通常为1。
  • 线性回归模型(Linear Regression Model) :若回归模型(y = f (x, \theta) + \epsilon)中的表达式(f (x, \theta))是参数的线性组合,则称该回归模型为线性回归模型。
  • 非线性回归模型(Nonlinear Regression Model) :若回归模型(y = f (x, \theta) + \epsilon)中的表达式(f (x, \theta))不是参数的线性组合,则称该回归模型为非线性回归模型。
  • 参数化回归模型(Parametric Regression Model) :若回归模型(y = f (x, \theta) + \epsilon)中的(\theta)是有限且固定数量的参数,则称该回归模型为参数化回归模型。
  • 非参数化回归模型(Nonparametric Regression Model) :若回归模型(y = f (x, \theta) + \epsilon)中(\theta)的参数数量不是预先确定的,而是根据数据集的大小进行调整,则称该回归模型为非参数化回归模型。

3.15 强化学习

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RL)是机器学习中的一种学习范式,被建模为马尔可夫决策过程。强化学习中的智能体与环境进行交互,根据当前状态和环境的反馈采取相应的动作,并学习最大化其累积奖励。
- 策略(Policy) :给定马尔可夫决策过程(MDP = \langle S, A, P, R\rangle),其在时间点(t)的控制策略(\pi)是在状态(s_t)下要采取的动作(a_t),表示为(\pi (a_t | s_t) = P [A (t) = a_t|S (t) = s_t]),其中(P[·])是转移矩阵。
- 回报(Return) :指强化学习中的加权累积奖励。
- 在线策略(On - Policy) :在线策略学习中,用于评估和改进的策略与用于决策的策略相同。
- 离线策略(Off - Policy) :离线策略学习中,用于评估和改进的策略与用于决策的策略不同。

3.16 风险最小化原则

风险最小化原则是监督学习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原则,为监督学习算法提供了理论性能边界。
- 期望风险(Expected Risk) :假设(h \in H)的期望风险由风险函数(R (h))表示,即损失函数(L (h (x), y))的期望风险,(R (h) = E_{X,Y} [L (h (x), y)] = \int_{X,Y} L (h (x), y) p (x, y) dxdy)。
- 期望风险最小化(Expected Risk Minimization) :通过训练在假设集(H)中找到最优假设(h^ ),使得其期望风险(R (h))最小化,即(h^ = \arg \min_{h \in H} R (h))。
- 经验风险(Empirical Risk) :对于给定的训练样本集(S = {(x_i, y_i) | i = 1, \ldots, n}),其经验风险记为(R_{emp} (h)),计算公式为(R_{emp} (h) = \frac{1}{n} \sum_{i = 1}^{n} L (h (x_i), y_i))。
- 经验风险最小化(Empirical Risk Minimization,ERM) :也称为经验风险最小化原则,指学习算法应选择使经验风险最小的假设(h_{ERM}),即(h_{ERM} = \arg \min_{h \in H} R_{emp} (h))。
- 结构风险(Structural Risk) :在监督学习中,基于有限的训练数据集训练广义模型时会出现过拟合问题,即模型过于适合训练数据集的特殊性,对新的未知数据的泛化效果较差,这就是所谓的结构风险。
- 结构风险最小化(Structural Risk Minimization,SRM) :通过平衡模型的复杂度和训练数据的拟合度来解决结构风险问题,是监督学习中的一种归纳原则。

3.17 规则学习

规则学习也称为基于规则的学习或基于规则的机器学习,包括关联规则学习、决策树和随机森林。
- 关联规则学习(Association Rule Learning) :一种基于规则的机器学习方法,用于发现大型交易数据集中变量之间的有趣关系,也称为关联分析。

3.18 自监督学习

自监督学习(Self - Supervised Learning,SSL)是机器学习的一种准范式,自动从原始数据中提取伪标签,然后在下一步用于监督学习。

3.19 统计学习理论

统计学习理论是监督学习的理论框架,可以看作是归纳学习的一种理论,起源于统计学和泛函分析。
- 统计模型(Statistical Model,SM) :可以表示为一个三元组(SM = \langle X, Y, P\rangle),其中(X)是数据的输入空间,(Y)是输出空间,也称为数据的目标空间,(P)表示概率函数。
- 统计学习模型(Statistical Learning Model,SLM) :可以看作是一个四元组(SLM = \langle X, Y, P, H\rangle),其中(\langle X, Y, P\rangle)与上述统计模型的定义相同,(H)是假设集,也称为假设函数集。

3.20 约束集、增长函数、打散和VC维

  • 约束集(Constraint Set) :设(H : X \to {0, 1})是假设集,(D \subseteq X)是有限数据集,则约束集(H_D)定义为(H)作用于(D)的集合,即(H_D = {(h (x_1), \ldots, h (x_n)) | x_i \in D, h (x_i) \in H, n \in N^+}),其中(N^+)表示非负自然数集。
  • 增长函数(Growth Function) :增长函数(G_H : N \to N)定义为(G_H (m) = \max_{n = |D|} |H_D|),即增长函数(G_H)是约束集(H_D)中的最大元素数量。
  • 打散(Shattering) :若存在假设集(H)和数据集(D),使得(|H_D| = 2^n),则称数据集(D)可以被假设集(H)打散。
  • VC维(VC Dimension) :假设集(H)的VC维记为(VCdim (H)),是增长函数中可以被假设集(H)打散的(n)的最大值,即(VCdim (H) = \max {n | G_H (n) = 2^n})。

3.21 拉德马赫平均和拉德马赫复杂度

  • 拉德马赫平均(Rademacher Average) :设(Z)是输入空间,(S = {z_1, z_2, \ldots, z_n} \subseteq Z)是样本数据,(F)是实值函数类,(F : Z \to \sigma_i^n)。函数类(F)在样本数据(S)上的拉德马赫平均为(Red_S (F) = E_{\sigma} [\sup_{f \in F} (\frac{1}{n} \sum_{i = 1}^{n} \sigma_i f (z_i))]),其中(\sigma_i)表示独立随机噪声,(\sigma_i \in {-1, +1}),且(P (\sigma_i = +1) = P (\sigma_i = -1) = 0.5)。
  • 拉德马赫复杂度(Rademacher Complexity) :设(P)是样本数据(S)上的拉德马赫分布,函数类(F)在分布(P)上的拉德马赫复杂度为(Red_P (F) = E_{S \sim P} [Red_S (F)])。

3.22 监督学习

监督学习(Supervised Learning,SL)是一种使用标记数据的学习范式,用于训练学习算法以获得最佳学习器(称为假设),然后使用该假设预测未知输入数据以获得相应的输出结果。

3.23 符号逻辑

符号逻辑是形式逻辑的一种发展,采用一种特殊的符号,能够按照精确的规则进行操作,由命题逻辑和一阶逻辑组成。
- 命题逻辑(Propositional Logic) :用于处理具有真值(真或假)的语句,并构建证明定理的规则的形式系统。
- 一阶逻辑(First - Order Logic) :建立在命题逻辑之上的形式系统,可以使用非逻辑对象的量化变量和包含变量的语句,也称为谓词逻辑或一阶谓词演算。

3.24 迁移学习

迁移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种准范式,将源模型的知识或功能迁移到不同但相关的目标模型。

3.25 无监督学习

无监督学习(Unsupervised Learning,UL)是机器学习中的一种学习范式,使用未标记的数据,根据某些既定标准对数据进行分析或处理以获得所需结果。

总结

本文涵盖了机器学习领域的多个重要方面,包括常见模型、学习理论、风险最小化原则等。了解这些概念和方法对于深入学习和应用机器学习至关重要。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模型和方法,并结合相应的学习理论进行优化和改进,以提高模型的性能和泛化能力。同时,不同的学习范式和视角为解决复杂的机器学习问题提供了多样化的思路和方法。

4. 各概念与方法的关系梳理

4.1 模型与学习范式的关系

不同的模型往往适用于不同的学习范式,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对应关系:
| 模型类型 | 适用学习范式 | 说明 |
| — | — | — |
| 自编码器相关模型(AE、UAE、SAE、DAE、VAE) | 无监督学习、自监督学习 | 自编码器可以自动学习数据的潜在表示,无需标签数据,符合无监督学习的特点。在自监督学习中,也可通过自动生成伪标签进行学习 |
| 自回归模型相关(AR、AR(k)、深度自回归模型) | 监督学习、时间序列分析 | 自回归模型常用于处理时间序列数据,在有已知标签的情况下可用于监督学习,预测未来值 |
| 贝叶斯相关模型(BDN、贝叶斯模型、贝叶斯学习、PAC - 贝叶斯学习) | 监督学习、贝叶斯推理 | 贝叶斯模型基于贝叶斯定理进行推理和预测,在有标签数据时可用于监督学习 |
| 强化学习(RL) | 强化学习范式 | 强化学习被建模为马尔可夫决策过程,智能体通过与环境交互学习最优策略,属于专门的强化学习范式 |

4.2 学习理论与模型的关联

学习理论为模型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以下是一些关联示例:
- 计算学习理论 :可学习性理论、PAC学习和奥卡姆学习等为机器学习算法的设计和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例如,PAC学习理论可以帮助判断一个概念类是否可学习,从而指导模型的选择和训练。
- 统计学习理论 :为监督学习提供了理论框架,风险最小化原则(期望风险最小化、经验风险最小化、结构风险最小化)指导着模型的训练和优化,避免过拟合和欠拟合问题。

4.3 逻辑学习模式与其他概念的联系

  • 溯因学习 :可以与自编码器等模型结合,从观察到的数据中寻找最可能的潜在表示或假设,为模型的训练提供先验知识。
  • 演绎学习 :与基于规则的模型(如规则学习中的决策树、关联规则学习)相关,通过已知规则和事实推导出新的结论,可用于模型的规则生成和验证。
  • 归纳学习 :常用于从大量数据中学习一般规律,与聚类、回归等模型的训练过程相似,通过观察数据模式形成假设并进行推导。

5. 实际应用中的考虑因素

5.1 数据特点对模型选择的影响

  • 数据维度 :高维数据适合使用降维方法(如PCA、t - SNE等)进行预处理,然后选择合适的模型。例如,对于高维图像数据,可先使用自编码器进行降维,再使用分类模型进行图像识别。
  • 数据标签情况 :有标签数据适合监督学习模型(如分类、回归模型),无标签数据适合无监督学习模型(如聚类、自编码器),而自监督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用无标签数据自动生成伪标签进行学习。
  • 数据的时间序列特性 :如果数据具有时间序列特性,可选择自回归模型、马尔可夫模型等进行处理,如股票价格预测、天气预测等。

5.2 模型复杂度与性能的平衡

在选择模型时,需要考虑模型的复杂度与性能之间的平衡。过于复杂的模型容易过拟合,而过于简单的模型可能欠拟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平衡:
- 结构风险最小化 :在训练模型时,综合考虑模型的复杂度和训练数据的拟合度,避免过拟合。例如,在使用神经网络时,可通过正则化方法(如L1、L2正则化)控制模型的复杂度。
- 交叉验证 :使用交叉验证方法评估模型的性能,选择在验证集上表现最佳的模型。例如,将数据集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通过在验证集上调整模型参数,找到最优模型。

5.3 不同学习范式的应用场景

  • 监督学习 :适用于有明确标签数据的任务,如图像分类、语音识别、疾病诊断等。在这些任务中,通过训练有标签的数据可以得到准确的预测模型。
  • 无监督学习 :常用于数据探索、聚类分析、异常检测等任务。例如,在客户细分中,可使用聚类算法将客户分为不同的群体,以便进行个性化营销。
  • 强化学习 :适用于需要智能体与环境交互并学习最优策略的任务,如游戏、机器人控制、自动驾驶等。智能体通过不断尝试和反馈,学习如何在环境中获得最大奖励。
  • 自监督学习 :在缺乏大量标签数据的情况下,自监督学习可以自动生成伪标签进行学习,提高模型的性能。例如,在自然语言处理中,可使用掩码语言模型自动生成伪标签进行预训练。

6. 机器学习流程示例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机器学习流程示例,以监督学习中的分类任务为例:

graph LR
    classDef startend fill:#F5EBFF,stroke:#BE8FED,stroke-width:2px;
    classDef process fill:#E5F6FF,stroke:#73A6FF,stroke-width:2px;
    classDef decision fill:#FFF6CC,stroke:#FFBC52,stroke-width:2px;

    A([开始]):::startend --> B(数据收集):::process
    B --> C(数据预处理):::process
    C --> D{选择模型}:::decision
    D -->|分类模型| E(模型训练):::process
    E --> F(模型评估):::process
    F --> G{是否满足性能要求}:::decision
    G -->|否| H(调整模型参数):::process
    H --> E
    G -->|是| I(模型部署):::process
    I --> J([结束]):::startend

6.1 数据收集

收集与分类任务相关的有标签数据,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多样性。

6.2 数据预处理

  • 数据清洗 :去除重复数据、缺失值和异常值。
  • 特征工程 :提取和选择与分类任务相关的特征,进行特征缩放、编码等操作。

6.3 选择模型

根据数据特点和任务需求选择合适的分类模型,如决策树、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等。

6.4 模型训练

使用训练数据对选择的模型进行训练,调整模型的参数以最小化损失函数。

6.5 模型评估

使用测试数据对训练好的模型进行评估,常用的评估指标有准确率、召回率、F1值等。

6.6 调整模型参数

如果模型的性能不满足要求,可调整模型的参数,如学习率、正则化参数等,重新进行训练和评估。

6.7 模型部署

将训练好的模型部署到实际应用中,进行实时预测。

7. 未来发展趋势

7.1 多模态学习

随着数据的多样化,多模态学习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多模态学习可以融合图像、文本、语音等多种类型的数据,提高模型的性能和泛化能力。例如,在智能客服中,可同时处理用户的语音和文本输入,提供更准确的服务。

7.2 可解释性机器学习

随着机器学习模型的复杂度不断增加,模型的可解释性变得越来越重要。未来的研究将致力于开发可解释性的机器学习模型,使模型的决策过程更加透明和可理解。例如,在医疗诊断中,可解释的模型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模型的预测结果,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7.3 联邦学习

联邦学习可以在不共享原始数据的情况下进行模型训练,保护数据隐私。在金融、医疗等领域,数据隐私和安全至关重要,联邦学习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多个医疗机构可以在不共享患者数据的情况下,联合训练一个疾病预测模型,提高模型的性能。

7.4 量子机器学习

量子计算的发展为机器学习带来了新的机遇。量子机器学习可以利用量子计算的优势,加速模型的训练和推理过程。虽然目前量子机器学习还处于研究阶段,但未来有望在大规模数据处理和复杂模型训练中发挥重要作用。

总结

机器学习领域涵盖了丰富的概念、模型和方法,各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模型和学习范式,并结合相应的学习理论进行优化和改进。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学习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多模态学习、可解释性机器学习、联邦学习和量子机器学习等。了解这些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推动机器学习技术的不断进步。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 博主筛选后可见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