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现实的现象学探索
1. 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
1.1 主体间性与客观性
扎哈维认为,胡塞尔对先验意识的讨论并非超脱尘世,而是关注我们对世界的体验如何具有主体间性。客观性基于我们对周围物质世界的某种共享的现实感,尽管我们基于社会文化和个人因素(如记忆、信仰等)对物质世界的感知各不相同,但我们对世界的感官体验并非完全主观。例如,当我们在大学图书馆看到一排台式电脑时,我们知道其他人也能从他们的视角看到和接触这些东西,而他人对这些电脑的看法也会受到社会文化习俗、性别、年龄以及记忆和先前经验等变量的影响。对图书馆里一排电脑的感知还与一系列主体间的关系网络相关,比如对信息技术、图书馆、大学以及其中发生的各类活动的共享社会文化理解。
1.2 悬置判断(加括号)
胡塞尔声称,悬置判断(加括号)是一个暂停对现象进行判断的过程。他使用数学术语来传达这一概念,这与他早期在莱比锡的天文学研究以及在数学和物理学方面的学习有关。他在《笛卡尔式的沉思》中用“还原”来指代这种加括号的方法,这种现象学还原旨在让我们更接近事物本身,不是将事物看作独立存在的对象,而是看作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现象。
马克辛·希茨 - 约翰斯通指出,悬置判断可以被视为以仿佛第一次遇到的方式去对待一个现象,以便回顾性地理解曾经陌生的事物是如何变得熟悉的。这对于数字技术尤为重要,因为数字技术如今已变得如此普遍。例如,互联网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刚向公众开放时,访问网站和使用搜索功能是新奇而迷人的体验,但现在在先进的技术社会中,互联网接入大多被视为理所当然。
1.3 物自体
在胡塞尔的哲学框架中,物自体指的是事物在世界中的存在方式。他以感知一张写字台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61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