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D、3D和4D几何代数的深入剖析
1. 复数、双数和对偶数的基础
在数学发展历程中,虚数大约在1540年首次出现,当时数学家Tartaglia和Cardano用共轭复数表示三次方程的实根。1798年,挪威测量员Caspar Wessel首次用平面上的点表示复数,该平面垂直轴为虚轴,水平轴为实轴,此图后来被称为Argand图。Gauss为复数命名,1835年Hamilton将其正式定义为实数对。
从广义上讲,平面上的复数可分为普通复数、双数和对偶数三种系统。一般地,复数可表示为 $a = b + ωc$,其中 $ω$ 为代数运算符。对于普通复数,$ω^2 = -1$;对于双数,$ω^2 = 1$;对于对偶数,$ω^2 = 0$。在对偶数中,$b$ 为实部,$c$ 为对偶部。
对于可微实函数 $f: R → R$,其对偶变量 $\alpha + ω\beta$($\alpha, \beta \in R$)可通过泰勒级数展开。由于 $ω^2 = ω^3 = ω^4 = \cdots = 0$,函数可化简为:
[
f(\alpha + ω\beta) = f(\alpha) + ω f’(\alpha)\beta
]
以对偶数的指数函数为例:
[
e^{\alpha + ω\beta} = e^{\alpha} + ωe^{\alpha}\beta = e^{\alpha}(1 + ω\beta)
]
Clifford在论文中引入对偶数来表示螺旋运动,Study则用其表示空间中两条异面直线的相对位置,即 $\hat{\theta} = \theta + ωd$,其中 $\hat{\the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02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