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组织技术采纳就绪度的标准框架
1. 引言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技术现代化引领的业务转型已成为各行业提升竞争力、推动未来创新的常态。数字化和技术进步确实提高了效率和服务质量,增强了信息可见性和绩效,使组织更具竞争力。然而,尽管组织为了竞争必须迅速采用现代技术,但许多组织却尚未做好准备。就绪度被定义为“接受和使用新技术的倾向”,在组织层面,它体现为启动预期转型的准备状态。因此,就绪度评估被用作确定系统准备情况的工具。
组织了解自身技术就绪度有诸多好处:
- 验证技术与业务目标的战略契合度。
- 评估组织条件,区分有助于和阻碍技术采纳的因素。
- 明确关键改进因素后,集中精力和资源进行改进。
简而言之,就绪度评估有助于组织更高效地规划转型。
过去的文献探讨了就绪度评估在各行业的应用,涉及传统和数字技术,如 ERP、银行 2.0、健康分析、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工业 4.0、大数据和制造业等。就绪度也从多个维度进行考量,包括组织变革、用户使用新技术的倾向、组织准备情况和制度准备情况等。然而,目前缺乏系统的标准框架来规范就绪度评估,导致各研究的评估方法缺乏一致性。本文聚焦组织层面,旨在解决上述问题,回答研究问题:组织如何评估其技术采纳的就绪度?
2. 背景
“技术就绪度”这一术语可能会引起混淆,它可能指“技术的就绪状态”或“对技术的就绪状态”,二者含义不同。
“技术的就绪状态”起源于 1970 年,当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开发了一种标准的技术成熟度评估工具,用于复杂系统开发。该工具使用技术就绪水平(TRL)来评估特定技术的成熟度,TRL 系统是就绪度评估过程、绩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7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