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人工智能与伦理:一场跨时代的探讨
1. 意识体验与本体论
我们的意识体验构建了一个独特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各种实体被置于时空的“容器”中。除了这些实体,疼痛、愉悦、吸引、厌恶等体验元素,以及认知、行动和归属感等感受,都叠加在这些高度结构化的实体布局之上,我们的身体通常在其中尤为突出。这些体验元素共同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周边世界”或“显象”,我们将其视为一种本体论,即对存在事物的分类。
这种基于体验的本体论是人类特有的,甚至是个体特有的。我们能够有效地交流,是因为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共享彼此的本体论。然而,随着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增大,交流就会出现障碍。正如纳格尔所说,我们很难想象成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感觉,更无法想象成为一棵树或一个细菌的体验。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关于物体、事件、语言、情感和感觉的本体论源于进化。霍夫曼及其同事通过进化博弈论实验和形式分析表明,如果我们的本体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那么它们所编码的就是适应机会和成本。时空“容器”实际上是一个界面,界面上显示的物体、事件、语言、情感和感觉是总结可能决策和行动的适应机会与成本的图标。这种“感知界面理论”(ITP)与半个多世纪的控制论和信息论相契合,也与物理学家的共识一致,即时空并非基本的,而是从更低层次、可能是信息过程中涌现出来的。
| 项目 | 详情 |
|---|---|
| 本体论来源 | 进化 |
| 时空本质 | 界面,从更低层次信息过程涌现 |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38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