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规划协同层:顶层设计的融合
这是融合的“蓝图”,决定了系统的骨骼。
-
线网规划协调度:
-
指标定义: 公交线网与地铁线网在空间和功能上的匹配程度。
-
具体指标:
-
公交线路与地铁站点重合度: 与地铁线路走向高度重合的公交线路比例(应降低此类“竞争线”,增加“喂给线”)。
-
公交接驳线路覆盖率: 所有地铁站点周边一定半径(如500米、1公里)内,有公交线路接驳的站点比例。目标应为100%。
-
接驳公交线网密度: 地铁站点周边区域的公交线网密度,衡量接驳服务的丰富性。
-
-
-
国土空间协同度:
-
指标定义: 城市规划是否以公交枢纽为核心进行土地开发。
-
具体指标:
-
TOD指数: 地铁站点周边步行可达范围内(通常500-800米)的就业岗位密度、居住人口密度、商业设施密度。
-
换乘枢纽综合开发率: 具备上盖物业或与商业、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设计的换乘枢纽比例。
-
-
二、物理连接层:硬件设施的融合
这是融合的“筋骨”,直接影响换乘的便捷性与舒适性。
-
换乘距离与时间:
-
指标定义: 乘客从地铁下车到登上接驳公交(或反之)所需的物理距离和时间。
-
具体指标:
-
平均换乘步行距离: 所有换乘乘客的平均步行距离。理想值应小于150米,优秀值小于100米。
-
95%分位换乘距离: 95%的乘客换乘距离低于此值,用于消除极端值影响,确保公平性。
-
换乘时间: 包含等电梯、过闸机等在内的全程换乘时间。
-
-
-
换乘环境舒适性与安全性:
-
指标定义: 换乘路径的环境质量。
-
具体指标:
-
风雨连廊覆盖率: 换乘路径中有遮阳挡雨设施的比例。
-
无障碍设施完备率: 是否配备完善的电梯、坡道、盲道等。
-
路径导向清晰度: 标识系统是否清晰、连续、易懂。
-
夜间照明与安全监控覆盖率: 保障夜间换乘安全。
-
-
三、运营整合层:时刻表的融合
这是融合的“血脉”,决定了系统运行的效率和可靠性。
-
时刻表协同度:
-
指标定义: 公交到站时间与地铁到站时间的匹配程度。
-
具体指标:
-
平均换乘等待时间: 乘客从到达公交/地铁站台到下一程车辆进站的平均时间。这是核心指标。
-
班次频率匹配度: 在地铁高峰期,接驳公交的发车频率是否与之匹配(如地铁5分钟一班,公交不应超过10分钟一班)。
-
首末班车时间衔接率: 公交的末班车时间是否晚于地铁末班车到达时间,确保末班地铁乘客有车可坐。
-
-
-
应急联动协同度:
-
指标定义: 当一方出现延误或中断时,另一方的应急响应能力。
-
具体指标:
-
应急联动预案完备率: 是否有成文的、定期演练的应急联动方案。
-
信息通报及时率: 故障信息在系统内部通报的延迟时间。
-
应急运力响应时间: 启动预案后,应急公交车辆到达指定地点的时间。
-
-
四、信息服务层:数字体验的融合
这是融合的“神经”,提升乘客的感知和满意度。
-
信息一体化水平:
-
指标定义: 为乘客提供一体化、实时出行信息的能力。
-
具体指标:
-
统一信息平台覆盖率: 使用一个App(MaaS平台)即可查询公交、地铁实时位置、到站时间、换乘规划、票价等信息的线路比例。
-
信息发布一致性: 在不同平台(App、电子站牌、车内显示屏)发布的同一信息是否一致。
-
到站时间预测准确率: 实时到站预测的准确性。
-
-
-
票务支付一体化水平:
-
指标定义: 支付方式的便捷与整合程度。
-
具体指标:
-
一票通/一卡通使用率: 使用同一张卡或同一个支付码乘坐公交和地铁的乘客比例。
-
换乘优惠享受率: 实际享受到换乘票价优惠的出行人次比例。
-
多元化票制选择: 是否提供日票、周票、月票等利于混合出行的票制。
-
-
五、经济财务层:商业模式的融合
这是融合的“心脏”,决定了系统能否可持续运行。
-
收益分配合理性:
-
指标定义: 票款收入在公交和地铁公司之间分配的公平性与科学性。
-
具体指标:
-
清分模型科学性: 是否建立了基于实际客流贡献(而非简单按乘坐段数)的清分算法。
-
结算效率: 票款结算的周期和准确性。
-
-
-
成本共担与补贴机制:
-
指标定义: 对于因服务融合而增加的成本(如加密接驳公交班次)的分担机制。
-
具体指标:
-
政策性亏损界定清晰度: 能否清晰界定因执行政府指令性融合任务而产生的亏损。
-
财政补贴的导向性: 财政补贴是否与融合绩效(如换乘量、乘客满意度)挂钩。
-
-
六、综合效能层:最终效果的融合
这是融合的“成绩单”,衡量最终成果。
-
客流协同效应:
-
指标定义: 融合是否真正引导了客流模式的优化。
-
具体指标:
-
换乘客流比例: 公交与地铁之间换乘的客流量占总客流量的比例。这是衡量融合成功与否的黄金指标。比例越高,说明网络协同性越好。
-
网络平均出行时间: 使用“公交+地铁”组合出行的平均门到门时间是否有显著下降。
-
公共交通分担率: 融合后,整个公共交通(含公交、地铁)在市民出行结构中的占比是否提升。
-
-
-
乘客满意度:
-
指标定义: 乘客对换乘体验的主观评价。
-
具体指标:
-
换乘满意度得分: 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的乘客对换乘便捷性、舒适度、可靠性的评分。
-
投诉率: 关于换乘不便的投诉数量及占比。
-
-
如何使用这些指标?
-
诊断工具: 通过评估各项指标,可以精准定位融合过程中的短板。例如,如果换乘客流比例低,但换乘距离指标良好,那么问题可能出在运营整合(等待时间过长) 或票务整合(缺乏优惠) 上。
-
绩效考核(KPI): 政府或上级管理机构可以将这些指标纳入对公交和地铁公司的考核体系,引导其行为向融合方向发展。
-
决策支持: 为未来的基础设施投资(如改造换乘枢纽)、运营调整(如优化时刻表)、政策制定(如推出换乘优惠)提供数据支持。
总之,公交地铁的融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评价体系也必须全面、深入,既要关注“硬”的物理连接,也要关注“软”的运营服务,更要关注驱动其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型和最终产生的社会效益。

86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