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之计算机视觉:从像素到智能》· 模块一:视觉之门——从经典特征到CNN革命
在上一篇,我们见证了2012年AlexNet带来的“创世爆炸”。它就像一把开天辟地的巨斧,劈开了“手工特征”时代的混沌,证明了“深度”CNN是一条可行且强大的道路。
但AlexNet毕竟只是一个开始,它更像是一个“原型机”,虽然惊艳,但结构略显粗糙。它留给全世界一个巨大的悬念:
如果8层网络能做到这样,那18层、50层、甚至100层呢?网络是不是越深越好?
这个问题,在随后的三年里(2014-2015),引发了一场疯狂的“军备竞赛”。全球最顶尖的头脑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如何把网络做得更深、更强?
在这场竞赛中,诞生了三个名字,它们不仅是ImageNet赛场上的冠军,更成为了定义现代计算机视觉的“三大基石架构”。它们是:
- VGG:极简主义的丰碑。
- GoogLeNet (Inception):复杂精妙的“盗梦空间”。
- ResNet:打破“深度诅咒”的天才之作。
今天,我们就来一场深度穿越,去看看这三位“巨人”是如何用截然不同的哲学,搭建起现代AI之眼的“骨架”的。
一、 VGG:极简主义的胜利——“又深又小”的哲学
2014年,来自牛津大学视觉几何组(Visual Geometry Group)的VGG模型登场了。
第一眼看去,VGG简直“土”得掉渣。
- 熟悉元素:它没有花哨的结构。它就像用同一种乐高积木——3x3的小卷积核——反复堆叠而成。
- 意外创新(洞察):在VGG之前,大家喜欢用大的卷积核(比如AlexNet用了11x11和5x5),认为大的能看得更“广”。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85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