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迁徙:中国制造业的“物种进化”实战指南》· 第 2 篇
引子:大屏亮了,老板沉默了
如果你去过足够多的工厂会议室,大概率会撞见这样一个充满黑色幽默的场景:
一面巨大的LED可视化大屏正在闪烁,上面跳动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字:设备OEE(整体设备效率)、实时能耗折线、WIP(在制品)数量、物料流转热力图……科技感拉满,仿佛置身于科幻电影的指挥舱。
总经理王总坐在会议桌最前排,看着屏幕频频点头,感叹道:“这系统看着确实震撼,数据都连上了。”
然而,坐在角落里的财务总监,手里紧紧攥着上个季度的报表,推了推眼镜,小声嘟囔了一句:“可是王总,我们的毛利……这季度还掉了0.5个点。”
会议室瞬间陷入了尴尬的死寂。
我从业三十多年,从早期的电信计费系统,到银行的核心交易系统,再到如今的工业互联网,这种“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的尴尬场景,我见过太多次。
大家都在吐槽:“我们不缺数据,我们缺的是利润。”
这句话击中了当前中国工业互联网最敏感的那根神经。过去五年,我们像在大炼钢铁一样“大炼数据”。传感器铺天盖地,服务器层层堆叠,数据湖变成了数据海。但是,企业的利润,却像一块被空气包裹的石头——看似很轻,实则沉在水底,纹丝不动。
这就引出了一个残酷的商业悖论:为什么我们的数据做得越“大”,利润反而越“薄”?那些消失的利润,到底去了哪里?
今天,我想剥开技术的华丽外衣,带你在这个“比特”与“原子”的十字路口,寻找利润隐秘迁移的真相。
一、 诊断:一场昂贵的“供需错位”
在所有令人失望的数字化转型项目中,都藏着一个共同的病灶。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场昂贵的“语言不通”。
1.1 技术贩卖的是“可能性”,老板需要的是“确定性”
作为一名老IT人,我深知技术团队的思维惯性。当我们向工厂推销方案时,我们习惯讲:“上了这个中台,你就拥有了PB级的数据处理能力,打通了数据孤岛,实现了万物互联……”
这一叙事逻辑在技术上是完美的。但它只回答了“能做到什么”。
而像王总这样的制造业操盘手,他的脑子里只有三件事:
- 今天的订单能不能按时交?(现金流)</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187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