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析文件系统与块层:I/O 性能分析与调优指南
1. 确定目标分析层
在进行 I/O 性能分析时,不同的目标层各有优劣。以下表格总结了各层的优缺点:
| 层 | 优点 | 缺点 |
| — | — | — |
| 应用层 | 应用日志、特定工具或调试技术可确定问题范围,有助于后续步骤 | 调试技术不常见且因应用而异 |
| 系统调用接口 | 易于跟踪进程生成的调用 | 过滤困难,同一功能可能有多个系统调用 |
| VFS | 通用调用适用于所有文件系统 | 需要隔离目标文件系统,跟踪可能包含所有文件系统(包括伪文件系统)的数据 |
| 文件系统 | 是应用的首个接触点,是理想的分析对象 | 特定于文件系统的跟踪机制很少 |
| 块层 | 有多种跟踪机制,可识别请求处理方式 | 一些组件(如调度器)的可调参数不多 |
| 磁盘 | 分析较容易,无需深入了解高层 | 无法清晰呈现应用行为 |
2. 寻找合适的工具
深入分析应用行为是一项艰巨的任务,I/O 栈的抽象层增加了分析难度。对于关键应用,了解 CPU 周期的浪费位置很有帮助。以下是一些可用于分析 I/O 栈的工具:
2.1 跟踪应用调用
strace 是 Linux 中著名的工具,可显示进程的系统调用信息。例如,以下命令可生成系统调用的汇总报告:
strace -c ./myapp
若要过滤输出,仅显示特定系统调用的统计信息,可使用 -e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