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生物钟系统中的阻尼振荡:从进化到机制的探索
在生物学的研究中,生物钟系统一直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领域。蓝藻的生物钟系统因其相对简单且易于研究,成为了探索生物钟奥秘的重要模型。本文将深入探讨蓝藻生物钟系统中的阻尼振荡现象,包括其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共振特性以及与生物钟进化的关系。
低温下KaiC磷酸化的阻尼振荡与共振
在低温条件下,KaiC磷酸化的振荡幅度更高。当温度低于临界温度时,阻尼振荡的周期约为30小时。这种在临界温度上下振荡周期变化不显著的现象,支持了Hopf分岔而非SNIC分岔的假设。
KaiC磷酸化的阻尼振荡可以用带有摩擦的摆锤来建模。当施加周期性外力时,即使外力很小,只要其周期接近摆锤的自然频率,摆锤就会以较大的幅度摆动,这就是物理学中的“共振”现象。研究人员使用16.7°C和18.7°C的温度循环作为弱外力,发现当温度循环为15小时在16.7°C和15小时在18.7°C(周期为30小时)时,KaiC磷酸化会产生受迫振荡。这表明,即使在临界温度以下,KaiC的受迫振荡也可能在体内调节输出途径,起到半昼夜节律时钟的作用。
通过改变温度循环的周期T,研究人员发现当T约为30小时时,受迫振荡的幅度达到最大,这表明温度循环引发了共振。数值模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果,Hatakeyama - Kaneko模型和使用Stuart - Landau方程的简单模型都能重现共振现象,说明任何经历Hopf分岔的阻尼振荡器通常都可能表现出共振。
无KaiA时的阻尼振荡
研究人员还发现,当蓝藻的kaiA基因失活时,会出现另一种阻尼振荡现象。此前人们认为,所有三个kai基因(kaiA、kaiB和kaiC)对于昼夜节律振荡都是必需的。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