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节律研究:突破转录 - 翻译反馈模型的桎梏
1. 转录 - 翻译反馈环(TTFL)模型的主导地位
在20世纪90年代,支持转录 - 翻译反馈环(TTFL)模型的数据在生物钟学的大多数模式生物中不断积累。该模型被广泛认为是“昼夜节律产生的原理”,无论物种如何。它不仅是许多研究的指导原则,在当时更是一种权威原则。例如:
- 参与昼夜节律分子研究的研究人员被期望在讨论与TTFL的联系的背景下考虑他们的研究结果。
- 与时钟相关的分子被期望以某种方式参与TTFL过程,否则不太可能在所谓的著名期刊上发表。
这种趋势在1997年小鼠转录因子CLOCK的发现后变得更加决定性。当然,有很多数据确实与转录 - 翻译反馈模型相符,但也有许多论文即使数据可能暗示了其他可能性,也不得不为TTFL提供理论依据,TTFL模型成为了必须遵循的教条。
2. 参与蓝藻时钟基因克隆研究
1995年春天,作者参与了由Takao Kondo和Masahiro Ishiura领导的一个小研究小组对蓝藻时钟基因的克隆工作。最初在日本基础生物学国家研究所(NIBB),后来在名古屋大学进行研究。虽然作者是第一个见证kai基因氨基酸序列的人(该序列于1995年7月最终确定),但最终促成kai基因克隆的最重要障碍是由团队成员共同克服的:
- Takao Kondo开发了用于突变体筛选和互补分析的自动生物发光测量装置。
- Masahiro Ishiura设计了巧妙的克隆策略。
- Shinsuke Kutsuna和已故的Carol Andersson进行了早期的基因定位。
1998年发表的合作研究结果支持了TTFL模型,因为KaiC在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85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