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成像:超声技术的应用与进展
1. 超声成像简介
超声(US)成像在医学领域的首次应用可追溯到 1956 年,当时在格拉斯哥用于胎儿成像。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超声才开始用于介入引导,最初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超声能够在用户控制的不同位置和方向实时获取图像,其空间分辨率在 0.2 至 2 毫米之间。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超声已成为医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成像方式之一。它具有实时数据采集、提供定量血流信息以及获取 2D 和 3D 图像的能力,这些特性使其成为术中引导和监测的理想工具。此外,超声成像还具有便携、成本效益高和多功能的优点。
超声在多种介入手术中得到了应用:
- 心脏和血管应用:用于成像血流、心室壁运动以及瓣膜的开闭。
- 骨科应用:用于术中骨骼成像或实时引导针头操作。
- 神经外科应用:用于术中肿瘤成像。
- 癌症管理和监测:用于引导活检操作。
然而,超声图像的质量通常被认为不如 CT 或 MR 图像。多重斑点反射、阴影和对比度变化等问题,导致超声成像在术中应用的进展较为缓慢。为了增强解剖结构的可视化,研究人员采取了多种方法,包括采集 2D 超声图像系列以生成体积数据集、对 2D 超声换能器进行光学或磁跟踪以重建 3D 图像,以及将超声与术前 CT 或 MRI 图像进行融合。
2. 超声引导的心脏介入手术
2.1 心脏治疗的复杂性
心脏治疗涉及多种手术,如更换或修复故障瓣膜、通过支架或移植恢复心肌灌注,以及通过热或冷冻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等。心脏介入手术具有独特的挑战,包括手术操作空间受限、可视化困难以及在跳动的心脏上进行手术的难度。手术的侵入性不仅取决于切口大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