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研究中的建模方法:从肝脏病灶到统一建模途径
肝脏病灶研究中的模型应用
在肝脏病灶相关研究中,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探究化学物质对肝脏的影响以及合适的建模方法。
实验设计与数据获取
研究人员选取幼年Wistar大鼠,先给予单剂量的N - 亚硝基二乙胺(DEN),经过两周恢复期后,将大鼠分为两组,一组每日用N - 亚硝基吗啉(NNM)处理(8只动物),另一组使用媒介物处理(8只动物)。研究开始十二周后,获取肝脏切片并对胎盘型谷胱甘肽S - 转移酶(GSTP)进行染色。这里评估的数据是一项涉及1600只大鼠的大型研究的一小部分。
通过染色程序,由于GSTP表达增加,可以识别出肝脏局灶性病变。数据集仅包含一种类型局灶性病变的信息,因此基于模型对数据的描述需要一个允许一种类型病灶的模型。鉴于颜色转移模型和多阶段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对病灶表型变化过程的描述,研究人员采用了两阶段模型来评估数据,该模型允许一种中间细胞类型的病灶随机生长。
分析重点与结果
分析的重点是确定NNM是否具有促进作用,即与媒介物对照组相比,DEN启动的动物中NNM是否会增加病灶大小。由于研究设计只有一个处死时间点,只能通过最大似然法从数据中估计两个模型参数:正常细胞向GSTP⁺细胞的转化速率和GSTP⁺病灶的生长速率。似然比检验表明,两个剂量组之间病灶的生长速率存在显著差异(p < 0.001)。
组别 | 病灶生长速率差异情况 |
---|---|
NNM处理组与媒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