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rlang的神经进化技术解析与应用探索
1. 神经进化与Erlang语言的邂逅
神经进化旨在解决如何在计算机中模拟生物系统,使系统能够从错误中学习。而Erlang语言,诞生于25年前,最初是为解决电信领域大型系统永不停止运行的问题而设计,用于编写大型电话交换机的控制软件。其设计理念强调系统对软硬件故障的容忍性,若某部分崩溃,其他部分能检测并修复问题,确保系统整体正常运行。同时,系统应能随时间不断进化和改变,且在不停止系统的情况下进行软件更新。
20年后,有人发现可以将Erlang进程类比为神经元,尽管它们本质不同,但通过编程能让Erlang进程表现得像神经元。如今,计算机架构不断演变,从单核的冯·诺依曼机器发展到多核处理器,未来可能朝着片上网络架构发展。随着芯片上核心数量的增加,每个核心又能运行数百万个Erlang进程,这为构建复杂的智能系统提供了强大的计算基础,或许能朝着构建“大脑”的目标迈进。
2. 生物局限与科技突破
生物有机体存在诸多局限性。我们的身体脆弱,皮肤易受损,细胞需要持续的营养供应,对温度适应范围狭窄,感官和运动能力也极为有限。大脑中信号在神经元间的传播速度最快为120m/s,难以大幅提升。而且,现代社会缺乏推动智力进化的压力,自然进化速度缓慢,无法让我们诞生更具智慧的生物物种。
不过,科学为我们带来了希望。人类大脑并非神秘莫测,它只是由大量相互连接的简单生物信号整合器构成的庞大网络。非生物智能不受生物特性的限制,其速度、规模和复杂性可以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升。我们可以通过科学方法逆向工程大脑,也可以利用已知有效的基本元素——神经元,通过进化过程创造新的智能。生物进化的成功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只要提供足够灵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91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