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平面曲线的多边形逼近技术
1. 引言
在过去二十年里,数字平面曲线的多边形逼近备受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众多。这一技术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在诸多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比如识别汽车车牌号、描绘地理信息、识别手写表格、处理生物信号(如眼电图)、图像探索以及匹配相似图像等。
多边形逼近技术主要分为顺序法、分割合并法和启发式搜索法。顺序算法使用线性探测来计算误差条件,如果条件不满足,则开始搜索新的线段。例如,Skalansky和Gonzalez(1980)以及Ray和Ray(1994)提出的顺序技术,会沿着数字曲线进行单次遍历,找到封闭曲线的顶点(伪高曲率顶点)。其中,Skalansky和Gonzalez(1980)使用垂直距离来确定顶点,而Ray和Ray(1994)则通过优化一个涉及误差平方和与线段长度的目标函数,来确定数字平面曲线上误差最小的最长线段。不过,Skalansky和Gonzalez(1980)的方法输出曲线依赖于输入曲线的起始顶点,且顺序技术可能无法保留尖锐角和尖峰等特征。
与之不同,递归分割技术基于分治法。Pavlidis和Horowitz(1974)使用分割合并技术,将一条线拟合到边界顶点的初始分割中,并计算最小二乘误差。如果误差过大,就迭代分割曲线;如果误差过小,则合并两个线段。Dunham(1986)提出了一种最优算法(使用动态规划),该算法不指定线段数量,而是指定误差,从而确定最小线段数量,其用于确定最小线段数量的递归关系很简单。Sato(1992)也使用动态规划来寻找最优逼近封闭曲线。
此外,Yin(1998)提出了一种使用遗传算法的多边形逼近方法,Yin(2003)提出了禁忌搜索技术以降低多边形逼近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但该技术计算量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