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从公有到私有
1. 权益证明(Proof-of-Stake)机制
权益证明机制通常会按节点已拥有的数字代币数量成比例地增加该节点成功铸造新数字代币的机会。其原理是,节点拥有的数字代币越多,在保障网络安全方面的既得利益就越大。攻击者若要发起攻击,就需要获取足够多的数字代币才能成功。这会导致代币价格上涨,使攻击在经济上不可持续。而且,即使攻击成功,攻击造成的损害也会使代币贬值,给攻击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与工作量证明(Proof-of-Work)相比,权益证明机制的优势在于无需使用处理能力来威慑攻击就能保障网络安全,并且通过消除使用专用硬件带来的优势降低了进入门槛。但另一方面,当出现分叉时,矿工对所有链进行投票不会受到惩罚,这可能导致网络无法达成共识(无利害关系问题)。权益证明机制还容易受到工作量证明设计中不可能出现的攻击类型的影响。例如,在权益证明设计中,有可能进行长距离攻击,即用从创世块重建的链替换最长的分叉。而在工作量证明中,攻击者只能依靠大量消耗能源来颠覆最长的分叉,所以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此外,权益证明很少单独实施,因为这会给最富有的利益相关者带来永久优势。
目前存在或正在开发几种权益证明设计的变体,现阶段很难验证它们在理论上的优缺点:
- 点点币(Peercoin) :在其最初名为“ppcoin”的设计中,使用工作量证明进行引导,同时采用权益证明,将未花费的数字代币数量与节点持有这些代币的天数(即“币龄”)相结合。成功挖掘数字代币的概率基于币龄。
- 比特股(Bitshares) :采用了一种名为委托权益证明(Delegated Proof-of-Stake,DPoS)
区块链:从公有到私有解析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