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件化软件开发管理:软件复用与V模型流程
1. 引言
在软件开发领域,组件化开发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趋势。V模型作为传统软件工程与项目管理的综合模型,虽覆盖了传统软件工程的各个方面,但未充分考虑组件化范式。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V模型进行扩展和调整,以适应组件化开发的需求。
典型的软件工程项目场景多样,从小型公司的个别信息系统临时开发,到全球信息系统的分布式开发,再到面向全球市场的标准软件开发。不同的应用领域,如分布式系统或机械工程领域的生产系统,也对开发过程提出了额外的约束。
本文结构如下:首先阐述组件化的特点和需求,接着描述V模型并说明对其进行扩展和调整的总体方法,然后分别讨论单项目和多项目中组件复用带来的问题。
2. 组件化 - 视角与需求
2.1 组件定义
为了讨论组件化过程模型的相关问题,可将组件定义为具有明确定义接口的可复用软件片段。要实现复用,组件需易于理解,能捕捉通用的抽象概念,并且能以经济高效的方式集成到不同的异构系统环境中,这需要工具支持和互操作性标准。
2.2 复用视角
讨论组件复用性需考虑两个不同视角:组件用户和组件生产者。这两个视角与传统软件工程中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开发概念相对应。
自上而下开发从客户初始需求出发,不断细化,直至能用现有组件实现;自下而上开发则从现有可复用组件开始,逐步组合成更高层次的组件,直至满足客户需求。
然而,纯自下而上方法在多数情况下不切实际,因为需求未尽早考虑;自上而下方法也有严重缺陷,如客户起初可能不清楚所有相关需求,或表述不一致,导致交付系统常不符合客户期望,且系统对需求变化的适应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0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