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安全与代数攻击的创新技术探讨
1. 程序鲁棒性的最弱前置条件方法
在语言安全领域,程序鲁棒性是一个重要概念。通常,程序会在存在不可信组件的分布式环境中运行,这些不可信组件可通过程序中的“漏洞”(即攻击者能插入不可信代码的固定程序点)来影响程序。若主动攻击者无法比被动攻击者泄露更多的私有信息,那么该程序就是鲁棒的。
主动攻击者能够改变程序语义并控制程序释放的私有信息,且不同的主动攻击可能会泄露私有数据的不同属性。由于攻击的总数可能是无限的,所以很难为给定程序找到最具危害性的攻击。
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提出了一种充分条件,用于在不公平攻击(使用 LL 和 HL 变量)时保证程序的鲁棒性。同时,还在 I/O 和跟踪语义这两种不同的语义模型中考虑了鲁棒性,并引入了相对鲁棒性的概念,它是对鲁棒性的一种放宽,用于处理特定类型的攻击。
此外,还涉及到一些相关技术的比较:
- 与被动攻击者模型对比 :在某些情况下,即使在被动攻击者下程序不满足非干扰性,但主动攻击者也不会比被动攻击者泄露更多的私有信息。
- 与其他方法对比 :
- 最弱自由前置条件语义 :该思想借鉴自相关研究,将解密非干扰定义为抽象解释中的完备性问题,语义函数对应于最弱自由前置条件(Wlp)语义。不过,之前的研究仅考虑了被动攻击者,而此次提出的计算关于一阶公式的 Wlp 的思想是新颖的。
- 去中心化鲁棒性 :它在去中心化标签模型的背景下表达鲁棒性,并通过类型系统静态地强制执行。此次研究表明,该方法可以用相对鲁棒性的概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