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穿孔的临床评估、治疗与争议
1. 临床评估
鼻中隔穿孔患者的症状由穿孔位置、大小和黏膜健康状况决定。一般来说,较大且靠前的穿孔症状更明显。目前虽没有公认的分类标准,但多数研究将直径大于2cm的穿孔定义为大穿孔。
对于患者相关结局测量(PROMS),在鼻鼻窦疾病中已有确立和验证,但针对鼻中隔穿孔的特定有效问卷尚未见诸文献。不过,鼻鼻窦结局测试 - 22(SNOT - 22)和/或鼻阻塞症状评估(NOSE)是评估生活质量和干预效果的合理手段。
2. 检查项目
2.1 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通常包括全血细胞计数、生化指标、肾功能、红细胞沉降率以及自身免疫标志物,如抗核抗体和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若高度怀疑可卡因滥用,应考虑检测抗弹性蛋白酶抗体。若怀疑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需寻求风湿病专家或自身免疫病医生的专业意见。
2.2 尿液药物检测
可卡因滥用在这类患者中较为普遍,可通过尿液或毛发检测可卡因代谢物。若考虑手术,强烈建议进行此项分析。
2.3 影像学检查
术前需进行胸部X光检查,而鼻中隔和鼻窦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能在手术前显示鼻中隔穿孔(NSP)的关键特征,如骨软骨支撑、大小和确切位置,还能展示血管结构与NSP的关系,有助于制定不同鼻内皮瓣的手术方案。
2.4 活检
当病因不明时,应考虑对NSP边缘附近的黏膜进行活检,以排除恶性病变或辅助诊断。理想情况下,应取外观异常的黏膜进行较大样本的活检,以提高诊断准确性。在某些医疗中心,通常会对每位患者进行术前活检,以排除其他病变。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5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