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储层测井合成与提高采收率指标研究
1. 测井合成模型性能分析
在页岩储层中,使用了六种浅层学习回归模型来合成纵波和横波传播时间测井曲线。这六种模型在整个深度区间内的相对误差(RE)模式非常相似。不过,在所选地层的中上部(大约在研究地层顶部以下1250 - 1800英尺),这六种模型的表现较差。可能是该区域具有与其他区域不同的物理特性,或者测井曲线具有独特的统计特征。
为了评估测井合成的可靠性,采用聚类方法处理“易获取”的测井数据,以识别与合成的DTC和DTS测井曲线相对误差高度相关的聚类。具体操作如下:
- 计算第一口井4240英尺深度区间内每个50英尺深度间隔的聚类方法生成的平均聚类数,以消除噪声和异常值的影响。
- 将平均聚类数与该深度区间内的平均相对误差进行比较。
结果发现,K - 均值聚类得到的聚类数与基于人工神经网络(ANN)的测井合成相对误差呈现出0.76的良好皮尔逊相关性,而其他聚类方法生成的聚类数与ANN测井合成的相对误差呈现负相关或接近零相关。
根据K - 均值聚类结果,被标记为聚类编号1的地层深度,基于ANN的DTC和DTS测井合成可靠性最高;而被标记为聚类编号2的地层深度,基于ANN的DTC和DTS测井合成可靠性较低。
2. 聚类结果可视化
为了更好地可视化每个聚类方法的结果,使用t分布随机邻域嵌入(t - SNE)降维算法将13维特征空间投影到二维空间。具体步骤如下:
1. 定义t - SNE的超参数,即困惑度(perplexity)和训练步骤(training step)。在本研究中,困惑度选择为100,训练步骤选择为5000。
2. 将每个样本(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