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系统理论:从基础理论到简单模型
1. 系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理论
1.1 一般系统理论
20世纪40年代末,由生物学家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带领的一群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开创了一般系统理论。该理论基于宇宙中大多数现象可视为元素间关系网络的观点,认为无论系统是生物、化学还是社会性质,都有共同的模式和行为,其宏伟目标是形成跨学科的科学统一,即所有科学领域通用的系统语言。
一般系统理论的一项重要成就,是将研究焦点从系统中的元素转移到元素的组织方式,认识到元素间的关系是动态而非静态的。科学家们研究了诸如自组织(系统如何自我构建)、身份(系统如何被识别)、稳态(系统如何保持稳定)和渗透性(系统如何与环境相互作用)等概念。在软件开发中,软件开发团队能够自我构建、定义自身身份、与环境交互,以及团队成员间的交互和成员本身同样重要等认知,都可归功于一般系统理论。不过,科学的统一并未完全实现,但该理论的遗产意义重大,其几乎所有定律对复杂系统同样有效。
1.2 控制论
大约在生物学家、心理学家、经济学家等研究人员提出一般系统理论的同时,由神经生理学家、精神病学家、人类学家和工程师等组成的多元化团队,在数学家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的引领下,开创了控制论。
控制论研究具有目标并通过反馈机制与环境交互的调节系统。其目标是理解这类调节系统中的过程,包括行动(对环境产生影响)、感知(检查环境的响应)、评估(将当前状态与系统目标进行比较),然后再次行动的循环过程,这一循环过程是控制论研究的基本概念。
在软件开发中,我们借鉴了控制论的观点,将软件开发团队视为一个有目标导向、通过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