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2.11 DYN与802.11n的性能评估及对比分析
1 仿真模型
1.1 系统模型
假设在单个WLAN小区内有J个站点和一个接入点,接入点有下行传输的数据包,且接入点队列始终不为空,即处于饱和模式。每次仿真运行时,所有有效载荷数据包的大小固定为ς比特。
1.2 PHY模型
- 最大发射功率Pmax = 10 mW。
- 带宽、子载波数量、符号持续时间和保护间隔均根据IEEE 802.11n标准选择。
- 采用2×2 MIMO,使用空间复用和MMSE接收来分离空间流。通过802.11n任务组发布的MATLAB模块生成MIMO信道矩阵,考虑代表大型办公室环境的E型信道,路径损耗模型和100ns延迟扩展的衰落特性。
- 子载波增益在PLCP有效载荷帧传输期间被认为是稳定的,噪声功率σ²在20°C平均温度下,针对一个子载波带宽(312.5 kHz)计算。
1.3 数据包错误率模型
需要一个详细的链路层数据包错误模型,考虑单个OFDM子载波的衰落和调制设置。采用基于数据包错误概率上限的方法,以每个子载波调制类型的平均比特错误概率为输入。在802.11 DYN中,系统可通过设置自适应调制的切换电平来控制比特错误概率θj。
1.4 仿真方法
使用OPNET Modeler Version 14.0.A PL2生成结果,对标准模型的修改基于2007年9月的OPNET模型库。仿真802.11系统时尽量遵循标准,只考虑长前导码,802.11 DYN的非有效载荷帧以基本模式(BPSK,速率1/2编码